#股债相和业绩优#
一、十五年退休路,我这钱袋子咋就这么难管?
我已73 岁,从单位退休十足十五年了。每天清晨去公园打太极,上午跟老姐妹们在社区活动室织毛衣,下午眯个午觉起来看看剧,日子过得倒是清闲。可唯独这钱袋子的事儿,总让我心里头不踏实。
每月养老金到账那天,我都要把存折拿出来摸半天。3800 块,不多不少,够吃够喝。可看着隔壁楼的李阿姨去年带孙子去了趟迪士尼,楼下张大爷给儿子换了台新冰箱,我这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 —— 谁不想手里宽裕点?孩子们总劝我:“妈,您攒那点钱留着应急就行,别瞎折腾。” 可我偏不,我想着趁身子骨还硬朗,多攒点养老钱,将来万一有个头疼脑热,不用伸手向孩子们要;要是运气好,还能给重孙子攒个 “见面礼” 呢。
说起来,我这十五年的理财路,真是一把辛酸泪。刚退休那会儿,银行理财产品正火,大堂经理笑得像朵花:“阿姨,这产品保本保息,比存款强多啦!” 我信了,把攒了十年的五万块投进去。头两年确实按时给利息,可 2024 年春天,手机上突然跳出 “产品净值下跌” 的消息,我吓得赶紧跑到银行,人家说 “打破刚兑” 是新规定,最后赎回时愣是亏了 3200 块。那阵子我天天失眠,总觉得对不起这辛苦攒下的钱。
后来听老姐妹们说买股票基金能赚大钱,我又心动了。2024 年秋天跟风买了只名字里带 “优选” 的基金,刚开始确实涨了点,我还跟老姐妹们炫耀 “老婆子也能玩股票”。可没过仨月,市场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往下冲,最多的时候一天亏掉我半个月的养老金。孩子们知道了直埋怨,我咬咬牙赎了回来,前后亏了小一万。那段时间去菜市场,买块豆腐都要掂量半天,心里头堵得慌。
就在我打算把钱全存定期,认命的时候,社区搞了场 “退休人员理财讲座”。台上那个穿西装的小伙子说:“咱们老年人理财,就像挑女婿 —— 不能光看长得帅(收益高),还得看脾气好(稳当)、家底实(靠谱)。” 这话我爱听!他说有种叫 “偏债混合型基金” 的东西,就像 “荞麦枕头”,软硬度刚好,既能靠着舒服(稳赚利息),翻身时还能有点弹性(赚点股票的钱)。我赶紧记在小本子上,回家翻手机查,就这么撞进了工银聚享混合 C 的 “门儿”。
二、这 “工银聚享” 是啥来头?我老婆子的三堂 “扫盲课”
刚开始看基金名字,我总念成 “工银聚香”,以为是卖香料的。还是社区超市的收银员小李笑我:“王阿姨,这是基金,就跟您存定期似的,不过由专家帮您管钱。” 我这才闹明白,赶紧拉着三个老姐妹凑了场 “研讨会”,边磕瓜子边研究,总算把这基金的来头摸清了。
第一堂课:看家底 —— 工银瑞信靠谱不?
我这人做事讲究 “根正苗红”,买东西先看牌子。就像买酱油认 “海天”,买洗衣机认 “海尔”,基金公司也得找个靠谱的 “老字号”。我让孙子帮我查,他说工银瑞信是工商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2005 年就成立了,管理着上万亿的资产,相当于咱们市十年的财政收入!
有天去工行取养老金,我特意拉着柜台的姑娘问:“你们自家的基金,靠谱不?” 姑娘笑着说:“阿姨,我们行员工好多都买自家基金呢。您看这工银聚享混合 C,去年在我们网点卖得最好,光咱们社区就有 200 多位叔叔阿姨买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 ——200 多人都信得过,总不能都是吧?
更让我放心的是,这公司还有 “双保险”。孙子说它有银行背景,风控严,就像小区门口的保安,半夜也睁着眼睛;而且是 “中外合资”,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就像咱们小区请了个懂外语的物业经理,管理更规范。我想起年轻时买自行车,上海产的 “永久牌” 就是比杂牌子耐用,这基金公司的 “牌子”,我认!
第二堂课:看成绩 —— 收益真有那么好?
我最关心的还是 “能赚多少钱”。小李帮我调出数据:工银聚享混合 C 近一年收益率 21.49%,在同类基金里排第一!我不懂 “同类基金” 是啥,小李就拿菜市场打比方:“就像卖白菜的有几十家,这家的白菜又新鲜又便宜,所以排第一。”
我赶紧算笔账:要是我投 5 万块,按这个收益,一年能赚 10745 块!这啥概念?相当于我三个月的养老金,够给重孙子买两台钢琴,或者全家去北戴河玩趟双飞七日游!再对比我之前的存款 —— 五万块存一年定期,利息才 1125 块,还不够买件羽绒服。就连去年亏了钱的那只股票基金,同期收益也才 8.3%,还没这基金的一半多。
最让我动心的是 “超额收益”。小李说这基金比 “及格线”(业绩比较基准)多赚了 6.84%,就像考试考了 106 分(满分 100),额外拿了奖励分。我想起孙子考大学时,就因为多拿了 5 分的竞赛加分,才进了重点大学。这基金能 “超标完成任务”,说明管钱的人有真本事!
第三堂课:看脾气 —— 稳当不?别再让我吓出心脏病
经历过股票基金的 “过山车”,我现在对 “稳当” 的要求比啥都高。就像找老伴,宁愿找个寡言少语的,也不能找个三天两头发脾气的。我让小李查这基金的 “脾气”,她给我看了张图:近一年来,它的净值曲线就像爬缓坡,偶尔抖一下(跌点),但总体一直往上走,最大那回 “摔跤” 也才跌了 7.02%。
我对比了手里的小本子:银行理财去年平均跌了 2.3%,股票基金跌了 18%,就这工银聚享还能赚 21%!隔壁刘阿姨插话说:“我家老头子买的基金,去年跌得他高血压都犯了,天天半夜起来看盘。这基金要是真这么稳,我也想买点。”
更贴心的是它的 “花钱方式”。C 类份额没有申购费,就像去公园免门票;持有 7 天以上赎回不要钱,比菜市场买完菜退货还方便。我算过一笔账:买 1 万块的基金,要是收 1.5% 的申购费,就得先扣 150 块,相当于我半个月的菜钱。这基金不扣这笔钱,多好!
三、为啥偏偏是它?我老婆子的 “五颗星” 评分标准
看了不下二十只基金,我最终盯上工银聚享混合 C,可不是瞎选的。就像我当年给闺女挑婆家,列了五条标准,条条都得达标。这基金啊,在我心里每项都是 “五星好评”!
第一颗星:收益实在,不画大饼
我最烦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理财产品,说什么 “预期收益 8%”,结果到期连本金都保不住。这工银聚享混合 C 不一样,它的收益是 “实打实” 的 —— 近一年 21.49%,每个月都有进账,就像种麦子,到点就能收割。
我让孙子帮我拉了组数据:2024 年 7 月买 1 万块,2025 年 1 月就涨到 10800 块,正好够给孙女买台学习机;到 2025 年 6 月又涨到 11500 块,我盘算着拿这 500 块给老姐妹们办场 “麻将赛”。不像有的基金,这个月赚 300,下个月亏 500,净折腾!
更妙的是它 “细水长流”。每个月都有分红,虽然不多,但就像院子里的石榴树,月月结俩小果子,看着就欢喜。我打算把分红再投进去,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孙子说这叫 “复利”,我不懂啥利,只知道十年前存的 1 万块,现在能变成 2 万多,想想就开心!
第二颗星:脾气温和,不闹脾气
有回在公园听收音机,说 2025 年市场就像 “梅雨季节”,忽晴忽雨。可这基金就像带了 “晴雨两用伞”,不管外面怎么变,它都稳稳当当。我研究过它的 “配方”:一半以上是债券,就像煮面条时多放水,不容易糊;剩下的买股票,就像撒点葱花,提味但不多放。
听理财经理说,这基金的管理者叫焦文龙,人家调仓可灵活了。2025 年一季度股市好的时候,就多买点股票;后来利率下来了,又赶紧多买点长久期的债券。这就像我做饭 —— 天热了多做凉菜,天冷了就熬热汤,懂变通!
我特意查了它的 “抗跌本事”。去年 10 月市场大跌那阵子,好多基金一天跌 3%,它才跌 0.5%,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不碍事。老姐妹赵阿姨说:“我家那口子买的基金,跌得他把手机都摔了。你这基金要是真这么稳,我明天就去买!”
第三颗星:花钱透明,不藏猫腻
我这辈子最恨 “藏着掖着”。有回买保健品,推销员说 “免费试用”,结果结账时多收了 “包装费”,气得我再也不去那家店。这基金的费用明明白白写在合同上,就像菜市场挂着价签,童叟无欺。
除了没有申购费、赎回费(满 7 天),它的年管理费才 0.6%,托管费 0.2%,加起来才 0.8%。我算过:1 万块钱一年才扣 80 块,相当于每天两毛二,还不够买根冰棍。比起银行理财动不动就收 1% 的 “服务费”,这简直是 “良心价”!
更让我放心的是,它每个季度都发 “成绩单”(基金季报),清清楚楚写着买了啥债券、啥股票,赚了多少、花了多少。就像雇了个管家,每月主动报账,不用我瞎操心。我把 2025 年一季报打印出来,虽然好多字不认识,但看着那些红颜色的数字(盈利),心里就敞亮。
第四颗星:存取方便,不卡脖子
老年人用钱,就怕 “急用钱时拿不出”。有回我邻居家老头子住院,急着用钱,可银行理财没到期取不出来,最后还是跟孩子们借钱。这基金不一样,今天申请赎回,明天钱就到账,比去银行取定期还快!
我特意问了客服:“要是半夜急用钱,能赎不?” 小姑娘笑了:“阿姨,您凌晨三点都能操作,钱第二天一早就到银行卡。” 这可太重要了!谁知道哪天头疼脑热要住院?这钱得像 “活期存款” 一样方便,才能睡得踏实。
我还打算搞 “小额定投”—— 每月发养老金那天,自动扣 2000 块买基金。就像给孙子攒压岁钱,平时不觉得,十年下来就是两万四。客服说这样还能 “摊平成本”,涨的时候少买,跌的时候多买,我不懂啥意思,反正觉得 “细水长流” 准没错。
第五颗星:大家都夸,口碑好
我这人信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小区门口那家铺,天天排长队,准好吃;要是没人去,肯定有问题。这工银聚享混合 C,不光收益好,还拿了 “奖状”—— 近一年在同类基金里排第一!
社区活动室的张老师给我看了张截图,说这基金在 “天天基金网” 上有 4.9 分(满分 5 分),好多人留言:“老太太买了半年,赚了旅游钱”“比存银行强多了”。我最爱看那个叫 “退休老张” 的评论:“我 75 岁,买了三年,每年都能赚点买菜钱,现在每天都敢买半斤肉了。” 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嘛!
更神的是,连 “行家” 都看好它。有回听收音机里的财经节目,专家说:“工银聚享混合 C 的股债平衡策略,在 2025 年的震荡市中堪称典范,适合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 我听不懂 “风险偏好”,但知道 “专家说好” 准没错,就像看病要找主任医师,错不了!
四、我老婆子的 “算账本”:买了它,日子能过成啥样?
我这人做事喜欢 “先算账,后动手”。买件衣服都要比划半天,更别说买基金了。这阵子我把小算盘打得噼啪响,算来算去,觉得买这基金,我的退休日子能过得 “上三个台阶”!
第一阶:买菜钱不用抠了
我现在每天买菜,总得等到下午五点去菜市场,那会儿菜贩子收摊,黄瓜一块钱两根,土豆三块钱一堆。要是买了这基金,按近一年 21.49% 的收益算,投 5 万块一年能赚 10745 块,平均每月 895 块。
这 895 块能干啥?我算过:
每天能多买两个鸡蛋(3 块),一月 90 块;
每周能买一次排骨(50 块),一月 200 块;
每月能给重孙子买两盒牛奶(60 块),一月 120 块;
剩下的 500 块,还能买件新毛衣!
那天跟老姐妹们说这账,李阿姨眼睛都亮了:“我要是每月多 800 块,就敢报社区的广场舞班了,听说老师教得可好了!” 可不是嘛,钱宽裕了,日子才能有滋有味。
第二阶:能给孩子们 “搭把手”
我总觉得,当老人的,能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就尽量别添,要是还能帮衬点,那才叫 “有福气”。我算了笔账:要是每月定投 2000 块,按 10% 的年化收益(保守算,比近一年低一半),五年后就能有 14 万多。
这 14 万干啥用?
孙子明年上高中,将来考大学,学费生活费得不少钱,这钱能给他当 “教育基金”;
闺女家的冰箱用了十年,总跳闸,这钱能给她换台新的;
过年时给每个孩子发个大红包,不用再像现在这样,五十块都要掂量半天。
上次家庭聚餐,我跟孩子们说这打算,儿子直摆手:“妈,您自己花就行,别操心我们。” 可我知道,他们嘴上不说,心里肯定高兴。就像我妈当年总偷偷给我塞钱,现在我也想给孩子们留点念想。
第三阶:能圆个 “旅游梦”
我这辈子没出过远门,最远就去过邻市的植物园。年轻时候忙工作,后来忙带孩子,总想着 “等退休了就去北京看天安门”,可真退了休,又舍不得花钱。要是这基金能一直赚,我打算攒够钱,跟老姐妹们搞个 “夕阳红七日游”。
我查了旅行社的报价,去北京玩七天,住连锁酒店,吃团餐,每人大概 3000 块。要是投 10 万块,按 21.49% 的收益,一年就能赚 21490 块。
我甚至想好了要带啥:
那件枣红色的羊毛衫,是闺女前年给我买的,一直舍不得穿;
老花镜得带两副,一副看风景,一副看菜单;
小本子和笔,要把每天的新鲜事记下来,回来讲给没去的老姐妹听。
这梦一想,我半夜都能笑醒!
五、2025 年这光景,为啥就得选它?我老婆子的 “时局观”
孩子们总笑我 “操心国家大事”,天天看新闻联播。可我觉得,理财跟过日子一样,得看 “时局”。就像 2008 年那会儿,猪肉涨价,我就多买鸡蛋;2020 年口罩难买,我就提前囤两包。2025 年这市场,我瞅着就得选工银聚享混合 C 这样的 “稳当货”!
第一,银行存款利息太低了,钱存着就是 “亏”
我有张 2010 年的定期存单,年利率 5.25%,那时候多好,存 10 万一年能赚 5250 块。可现在呢?一年期存款利率才 1.5%,10 万一年才 1500 块,连买斤好茶叶都不够!
更糟的是 “钱不值钱”。去年一斤白菜 1 块,今年就 1 块 5 了,这钱存银行,看着数字没变,能买的东西却少了。就像我年轻时的 “万元户”,那会儿多风光,现在连个厕所都买不到。孩子们说这叫 “通货膨胀”,我不懂,只知道钱得 “生钱”,不然就是 “坐吃山空”。
这工银聚享混合 C 近一年赚 21.49%,比 inflation(孙子教我的词,就是钱毛了)高多了,能把 “缩水” 的钱给补回来。我跟老姐妹们说:“这就像给馒头套个保鲜袋,不容易干硬。”
第二,股市太吓人,咱老年人经不起折腾
2025 年一开年,股市就跟 “翻烧饼” 似的,今天涨明天跌。我那侄子炒股,去年赚了点钱,今年开春就亏了个底朝天,连他媳妇的金镯子都当了。我可经不起这折腾,万一亏了钱,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哪禁得住气?
偏债混合型基金就不一样,它主要买债券,股票占比少,就像 “喝粥配咸菜”,清淡但养人。工银聚享混合 C 的股票仓位不高,还分散在好多个行业,就像我买菜从不只买一种,免得涨价了没得吃。基金经理还用 “定量化筛选”,就是挑那些 “老实本分” 的股票,不碰那些 “油嘴滑舌” 的(高风险股),这样才稳当。
有回跟社区诊所的王医生聊天,他说:“老年人理财,安全第一。血压不能高,基金净值也不能大起大落。” 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第三,政策风向变了,得跟着 “好时候” 走
我天天看新闻联播,知道 2025 年国家在搞 “稳增长”,又是降准又是发债券的。理财经理说,这对偏债混合型基金是 “好消息”,就像种地遇上 “风调雨顺”。
工银聚享混合 C 早就跟着政策动了:一季度多买了点股票,赚了政策的 “红利”;后来又多买了长久期债券,赶在利率下调前 “占了个好座”。我想起年轻时上班,厂长总说 “跟着党走,有肉吃”,现在理财也得 “跟着政策走,有钱赚”!
更妙的是,这基金还买了 “地方专项债”“高评级国企债”,都是国家和大公司发的债,就像 “国营商店” 的东西,假不了。我最信国家的东西,踏实!
六、身边人的故事:三个老家伙的 “现身说法”
我这人信 “眼见为实”,光听别人说不行,还得看身边人真真切切的好处。这阵子我跑遍了社区的活动室、菜市场、小公园,打听谁买了工银聚享混合 C,还真让我找到了三个 “活例子”!
第一位:75 岁的刘阿姨 ——“赚了个金镯子钱”
刘阿姨比我大三岁,老伴走得早,一个人过。她 2024 年夏天买了 5 万块工银聚享混合 C,今年春天赎回,赚了 11000 多。“我给闺女买了个金镯子,30 多克呢!” 她起袖子给我看,镯子在阳光下闪金光。
“以前我买银行理财,一年最多赚 2000 块,还得担惊受怕。这基金倒好,不用天天看,到期就有钱赚。” 刘阿姨笑得合不拢嘴,“我现在每月定投 1000 块,打算给孙子攒彩礼钱,虽说还早,可早攒早安心。”
她还给我看了手机里的基金持仓图:“你看,每天都有收益,哪怕就一块钱,看着也高兴。不像以前存定期,得等一年才能见着利息。”
第二位:68 岁的赵大爷 ——“再也不用跟儿子伸手要钱了”
赵大爷退休前是中学老师,退休金不高,还得给生病的老伴买药。他 2023 年就买了这基金,投了 3 万块,现在已经赚了 15000 多。“以前买降压药都得跟儿子要,现在每月能赚几百块,够买药了。” 他说着,眼圈有点红。
“我最看重这基金的流动性,” 赵大爷说,“有回老伴突然住院,我当天赎回 2 万块,第二天一早就到账了,没耽误缴费。要是买了那些‘封闭期一年’的理财,真是叫天天不应。”
他还教我个小窍门:“每月发养老金那天定投,就当是强制存钱,不知不觉就攒下了。” 我打算就这么办,省得自己管不住手乱花钱。
第三位:70 岁的周阿姨 ——“带孙子逛了趟迪士尼”
周阿姨的孙子今年 6 岁,总吵着要去迪士尼。她去年买了 8 万块工银聚享混合 C,赚了 17000 多,暑假就带孙子去了上海。“住的迪士尼酒店,玩了三天,花了 8000 多,还剩不少呢!” 她给我看照片,孙子戴着米老鼠帽子,笑得像朵花。
“以前总觉得‘玩’是浪费钱,现在想通了,钱赚来就是花的。” 周阿姨说,“这基金让我敢花钱了,因为知道它还能赚回来。不像以前,花一块钱都像割肉。”
她现在逢人就推荐这基金:“比跳广场舞还上瘾,每天看一眼收益,比看电视剧还高兴!”
七、我打算这么买:一个 73 岁老太的 “实战计划”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这老婆子虽然年纪大,但做事不拖拉。经过这两个月的 “调研”,我早就琢磨好怎么买这工银聚享混合 C 了,连步骤都写在小本子上,就等下月初发养老金了!
第一步:先投 “试验田”,看看合不合脾气
我打算先投 2 万块 “试试水”,就像买衣服先试穿,好吃再买大份的。这 2 万块是我攒了半年的 “私房钱”,就算有啥闪失,也不影响生活。
投进去之后,我不打算天天看,就像种庄稼,不能天天扒开土看长没长。我打算每周五看一眼,记在小本子上,就当是 “周记”。要是涨了,就奖励自己一块桃酥;要是跌了,就告诉自己 “庄稼得经风雨”,不着急。
第二步:每月定投,积少成多
从下个月开始,每月 10 号发养老金那天,我就自动扣 2000 块定投。这钱不多不少,扣完还剩 1800 块生活费,够花了。我算了算,一年就是 24000 块,五年就是 12 万,加上收益,能攒下不少呢!
我还跟闺女说好了,让她帮我设置 “自动定投”,省得我忘了。就像社区的牛奶站,每天送一瓶,不知不觉就攒了一箱子。
第三步:分 “三笔钱” 用,各有各的用场
我打算把投进去的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30%):随时能取的 “应急钱”,万一有个头疼脑热,能立马赎回来;
第二部分(50%):半年取一次的 “改善钱”,用来买衣服、旅游、给孩子们添东西;
第三部分(20%):长期不动的 “养老钱”,存个十年八年,给重孙子当 “教育基金”。
这样既灵活又踏实,就像家里的柜子,分了抽屉,袜子归袜子,内衣归内衣,清清楚楚。
第四步:跟老姐妹们 “搭伙”,互相打气
我已经约了社区的五个老姐妹,打算一起买这基金,还建了个微信群,叫 “夕阳红理财团”。以后谁有啥不懂的,就在群里问;谁赚了钱,就分享经验;谁有点慌,大家就互相劝劝。
我们还约好了,等年底赚了钱,就一起去社区门口的 “老张饭店” 搓一顿,点个酸菜鱼、红烧肉,好好庆祝庆祝。想想那场景,就觉得美滋滋的!
八、写给同龄人的心里话:咱老年人,就得对自己好点
活到 73 岁,我也算看透了:人这一辈子,年轻时为儿女活,老了就得为自己活。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日子才能过得有尊严、有滋味。这工银聚享混合 C,在我看来就是咱老年人的 “贴心小棉袄”,暖和、舒服、还不贵。
我知道,有些老姐妹怕 “被骗”,总觉得 “钱放银行最踏实”。可银行利息那么低,钱越来越不值钱,咱攒了一辈子的辛苦钱,不能就这么 “躺平” 啊!我刚开始也怕,可查了这么多、问了这么多人,心里早就有底了。
还有些老伙计觉得 “理财是年轻人的事”,咱老年人玩不转。其实不然,这基金操作可简单了,就像用智能手机发微信,学两天就会。我那 80 岁的老嫂子,现在都会用手机买基金了,还总跟我炫耀呢!
最重要的是,咱老年人理财,不图大富大贵,就图个 “睡得香、吃得香、笑得香”。工银聚享混合 C 能让咱的钱稳稳当当赚点,够买斤肉、够旅个游、够给孙子买个玩具,这就够了。
我打算下月初就动手买,到时候再跟老姐妹们汇报。要是你也动心了,不妨也试试,就当是给平淡的退休生活添点 “甜”。记住,咱老年人,就得对自己好点,该花的花,该赚的赚,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工银瑞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