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相和业绩优#
最近刷基金收益,又被偏债混合型基金整破防了——纯债基收益像乌龟爬,权益基又天天坐过山车,反倒是工银聚享混合C这种“债底+股矛”的组合,近一年收益率21.49%直接杀进同类TOP1[用户提供数据]。这让我不禁思考:在2025年这个“政策市”里,偏债混基是不是藏着普通人的财富密码?
作为被A股虐过千百遍的老基民,我决定深扒这类产品的底层逻辑。毕竟,谁不想在震荡市里既能吃上债市的“稳稳饭”,又能蹭到权益市场的“肉汤”呢?
一、为什么说现在是偏债混基的“黄金时代”?
1⃣ 高息资产荒下的“救命稻草”
2025开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1.6%,信用债票息空间被压缩到令人发指。这时候纯债基金就像“鸡肋”——食之无味(收益低),弃之可惜(风险也不小)。而偏债混基却能通过不超过40%的权益仓位,精准狙击AI、红利等结构性机会,把“资产荒”变成“超额收益田”。
2⃣ 股债“跷跷板”里的平衡艺术
今年市场有个魔幻现象:AI板块涨到天上,煤炭石油却跌成狗。这种极端分化让纯股基和纯债基都很难受——前者波动太大,后者收益太怂。而偏债混基的动态再平衡策略就像“跷跷板中间的支点”:
- 债底护体: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提供稳定票息,今年央行降准降息后,长久期利率债更是成了“抗通胀神器”;
- 权益突围:量化筛选+分散配置,既能捕捉AI算力、国产替代等政策红利,又能通过行业轮动控制回撤[用户提供季报数据]。
3⃣ 政策东风:宽货币+宽信用的“组合拳”
央行连续降准降息,释放1.2万亿流动性,直接利好债市。但别以为这波行情只能买纯债——信用环境改善+经济弱复苏的组合,反而让偏债混基的权益仓位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底气。比如民生加银鹏程混合,就通过增配银行二永债和科技成长股,在2024年实现了11.2%的年化收益。
二、工银聚享C狂飙21%的“武功秘籍”
秘籍一:权益仓位“反人性”操作
一季度市场还在疯狂炒AI时,这只基金却悄悄超配低估值红利板块。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基金经理看透了“高息资产荒”的本质——当所有人都在追高景气赛道时,被错杀的高股息资产才是真正的“价值洼地”。
秘籍二:量化筛选的“降维打击”
不同于传统基金经理的“人工选股”,工银聚享C采用AI量化模型,从3000+只股票里筛出ROE稳定、现金流健康、估值合理的标的。这种“机器眼+人工复核”的模式,既能避免情绪化交易,又能捕捉散户忽略的细节(比如某消费电子股的库存周转率突然改善)。
秘籍三:久期管理的“神来之笔”
在利率下行周期,基金经理果断加仓30年期国债。这类长端利率债对利率敏感,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6%时,30年期的价格直接起飞。这种“买长债吃资本利得”的策略,让债底收益直接拉满。
三、普通人布局偏债混基的“避坑指南”
选择标准1:股债比例的“黄金分割”
别被“偏债”两个字骗了!真正优秀的偏债混基,权益仓位不是越低越好。建议选择权益占比20-35%的产品——太低收益平庸,太高波动太大。比如工银聚享C的权益仓位常年维持在25%左右,完美平衡了收益与风险。
选择标准2:基金经理的“跨界能力”
这类基金考验的是股债双修的功力。看看民生加银赵小强(偏债混基年化4.99%)和工银团队的操作:他们既要懂宏观利率走势,又要会量化选股,这种复合型人才管理的基金才值得托付。
选择标准3:回撤控制的“铁血纪律”
2024年万得偏债混基指数年化波动率仅4.02%,比纯债基金还低。但具体到单只产品,还是要看最大回撤。建议选择近3年最大回撤<5%的基金——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跌超5%真的会心慌!
四、2025下半年:我的偏债混基“作战计划”
策略1:哑铃型配置,攻守兼备
- 左侧布局高股息:煤炭、银行等板块虽然涨得慢,但分红稳定,适合作为底仓;
- 右侧追击科技浪:AI算力、人形机器人等赛道,通过基金定投分批建仓。
策略2:动态再平衡,拒绝“躺平”
每月末检查持仓:如果权益仓位占比超30%,就赎回部分转投短债基金;如果跌破20%,则加仓成长股基。这种“机械式操作”能避免人性弱点,让收益曲线更平滑。
策略3:关注政策风向标
- 利率动向:如果央行重启加息,果断减仓长久期债券;
- 产业政策:重点跟踪新质生产力、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红利行业。
写在最后:震荡市里的“佛系生存法则”
看着工银聚享C近一年21%的收益,我突然悟了:投资不是搏短期的“刺激”,而是拉长时间后的“复利游戏”。在2025这个“黑天鹅乱飞”的年份,与其天天盯着K线图焦虑,不如选只优秀的偏债混基,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毕竟,慢,即是快。(P.S. 已经在定投工银聚享C了,坐等四季报验证策略!)
数据来源:Wind、基金季报、中国商报网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