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低估买入、高估卖出”是指数基金定投中常见的“价值型定投策略”,但这并非唯一的定投逻辑。科创50这类标的是否适用,关键在于它的特性是否匹配这种策略的前提。
1. “低估买入、高估卖出”的核心前提:估值有明确的“锚”
这种策略更适合盈利稳定、估值波动有规律的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或消费、金融等传统行业指数)。
• 这些指数的成分股盈利相对稳定,估值(如PE、PB)有历史区间可参考(比如过去10年PE在10-30倍波动),“低估”“高估”能通过历史分位数清晰界定(比如PE低于20%分位算低估,高于80%分位算高估)。
• 此时定投可以在低估时多买、高估时少买或卖出,利用估值回归获利。
2. 科创50为何难用这套策略?
科创50的问题在于估值“锚”不清晰:
• 成分股多为成长期科技企业,盈利波动大(甚至很多企业尚未盈利),PE、PB等传统估值指标参考意义弱(比如亏损企业PE无意义,高研发投入会拉低短期利润);
• 行业处于快速变化中(技术迭代、政策调整),历史估值区间对未来的指导有限(比如5年前的半导体行业估值逻辑,可能已不适用于现在)。
因此,“当前是否高估”本身就存在争议,更难用“低估多买、高估少买”的规则来执行。
3. 科创50更适配的定投逻辑:“押注长期成长”而非“估值回归”
对科创50来说,长期定投的核心不是“等估值跌到历史低位”,而是相信其成分股所在的硬科技行业能在长期实现技术突破和业绩增长。
• 定投的作用是通过分散买入,降低短期波动(比如行业周期、情绪冲击)带来的影响,避免因一次性买入在高点而承受巨大压力;
• 最终获利依赖的是“企业盈利增长推动指数上涨”,而非“估值从高估跌回合理区间”的短期机会。
结论:是否用“低估高估”策略,取决于你的定投目标
• 如果你追求“短期估值回归的确定性收益”,科创50当前不适合用这套策略,因为估值锚不清晰,波动风险高;
• 如果你追求“长期行业成长的收益”,且能接受3-5年以上的周期和较大波动,那么可以忽略短期估值争议,用定投分散成本——前提是你真的认可硬科技的长期逻辑,且能扛住浮亏。
简单说:传统宽基定投是“赚估值波动+盈利增长的钱”,科创50定投更像是“赚长期成长的钱”,策略逻辑不同,适用的标准也不同。
$易方达上证科创50联接A$ #晒收益# $易方达上证科创50联接A$
#晒收益#
#晒实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