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越嘉鑫固收+#
最近和几个老同事聊起投资话题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现象: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持续下行。老张说他去年买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到期后再也找不到同档收益的产品了;小李则抱怨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已经跌破3%。作为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我深知在利率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债券市场的"避险属性",而固收+基金可能正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
一、利率下行周期中的债券市场新常态
记得2018年那会儿,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在3.5%以上,现在看已经跌破2.8%了。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货币政策转向的必然结果。去年参加某基金公司策略会时,有位固收总监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利率就像潮水,涨潮时所有船都浮起来,退潮时才能看出谁在裸泳。"
在当前环境下,债券市场的避险属性确实值得关注。但要注意的是,这种"避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保本保收益",而是通过专业管理实现资产稳健增值。我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债券基金仓位从三年前的20%提升到了现在的35%,这个调整让我在去年股市震荡时少亏了不少钱。
二、固收+基金的投资逻辑解析
说到固收+基金,很多朋友第一反应就是"债券加点股票"。这种理解没错,但太表面了。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固收+的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平衡":
1. 收益与风险的平衡:通过债券打底获取基础收益,用权益资产增强收益。就像盖房子,债券是地基,权益类资产是上面的楼层。
2. 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平衡:相比银行理财的封闭期,固收+基金通常流动性更好。我持有的某只固收+,在急需用钱时T+1就能赎回,这点特别适合我们上班族。
3. 主动管理与被动跟踪的平衡:好的固收+基金不是简单复制指数,而是通过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这点从基金定期报告的重仓股变化就能看出来。
三、2025年固收+基金行情展望与机遇捕捉
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认为固收+基金可能会呈现三个特征:
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纯债基金的收益空间可能继续收窄,固收+的"+"部分将变得更加重要。最近参加的路演中,多位基金经理都提到正在加强权益团队的建设。
其次,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教育,投资者对波动的容忍度在提高。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去年四季度市场调整时,固收+基金的赎回量明显小于2018年同期,说明大家越来越理解这类产品的特性。
如何捕捉机遇?我的经验是:
1. 关注基金经理的"多资产配置能力",特别是在股债轮动时的决断力;
2. 选择规模适中的产品,太大可能影响灵活性,太小又可能面临清盘风险;
3. 最好选择有自购记录的基金,毕竟"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说明问题。
四、恒越嘉鑫债券C的投资价值分析
说到具体的产品,恒越嘉鑫债券C(011417)是我持续关注的一只固收+基金。通过跟踪这只产品一年多,我发现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 管理团队实力雄厚。恒越基金虽然成立时间不算最长,但固收团队核心成员平均从业年限超过10年。特别是周慕华经理,拥有12年固收投资经验,经历过完整的债市周期,这在当下"年轻化"的基金经理群体中显得尤为珍贵。
2. 投资方法论清晰。从定期报告可以看出,这只基金采用的是"利率债打底+高等级信用债增强+精选个股"的策略。去年三季度适当增加了可转债仓位,成功捕捉到了四季度的反弹行情,这种灵活调整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3. 风险控制到位。我专门统计过,该基金最大回撤控制在3%以内,低于同类平均水平。周经理在路演中提到的"宁可少赚,不可大亏"的理念,与我们普通投资者的需求高度契合。
4. 机构投资者认可度持续提升。最新年报显示,机构持有比例从去年初的25%上升到了35%,这种"聪明钱"的动向往往具有参考价值。
投资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短期的爆发力,而在于持久的耐力。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固收+基金可能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却是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压舱石"。恒越嘉鑫债券C这类产品,或许正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应对市场变化的务实选择。
最后分享一点个人心得:选择固收+基金时,与其追逐短期排名,不如找到与自己风险偏好匹配的产品长期持有。就像种树一样,给优质基金以时间,它们终将成长为我们投资组合中的参天大树。
@恒越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