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
作为长期关注医药赛道的投资者,近期看着医药板块从年初的低迷逐步走出“狂飙”行情,又在七月末开始出现震荡回调,难免会思考:这轮行情究竟是阶段性炒作后的“转折降温”,还是为下一轮上涨积蓄力量?结合板块逻辑与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的产品特点,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先从医药板块“狂飙”的底层逻辑来看,这绝非单纯的资金炒作,而是政策、需求、业绩三重驱动的结果。政策端,今年以来医保谈判续约规则优化,创新药支付环境持续改善,尤其是“双通道”政策进一步落地,让创新药快速触达患者,企业盈利预期被重塑;同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规划密集出台,带量采购从“降价”向“保供稳价”转型,整个行业政策环境从“高压规范”进入“温和支持”周期。需求端,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医疗刚需持续释放,叠加后疫情时代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慢病管理、康复医疗、创新诊疗等领域需求激增,比如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销售额同比增长32%,骨科、眼科等消费医疗科室门诊量恢复至2019年的120%以上。业绩端,经过前两年的行业调整,医药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2025年一季报显示,医药生物板块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18.7%,其中创新药、医疗器械子板块增速超25%,业绩兑现能力验证了行情的合理性。
而近期的回调,更像是“狂飙”后的理性回归,而非趋势的逆转。一方面,部分热门赛道如创新药、CXO(医药研发外包)前期涨幅过大,动态市盈率已回升至历史中枢上沿,资金存在获利了结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对后续医保谈判的具体细则、创新药出海进度等存在短期分歧,叠加大盘整体震荡,医药作为防御性板块也受到情绪面影响。但从核心逻辑来看,政策支持创新、需求刚性增长、业绩稳步改善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是判断板块处于“蓄力”阶段的关键——回调恰恰给了之前踏空的投资者,以更合理的估值布局优质标的的机会。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面对医药板块的震荡,直接挑选个股难度不小:创新药企业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医疗器械细分赛道多(如高值耗材、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非专业投资者难以精准判断企业竞争力。此时,聚焦医药赛道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就成了更优选择,而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正是这类产品中值得关注的一只。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初次研究这只基金,最吸引我的是其“全产业链覆盖+细分赛道精选”的投资策略。从基金披露的持仓方向来看,它并未局限于单一子板块,而是覆盖了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医药等医药全产业链,既能通过创新药、CXO把握行业成长红利,又能通过医疗服务、中医药获取稳健收益,这种均衡配置有效降低了单一赛道波动带来的风险,适配当前板块震荡蓄力的行情。更重要的是,基金并非“撒胡椒面”式布局,而是在每个细分赛道聚焦龙头企业——比如在创新药领域,重点配置具备全球研发能力和出海潜力的企业;在医疗器械领域,偏好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率低的细分龙头;在医疗服务领域,选择连锁化程度高、现金流稳定的机构。这种“大而全”与“小而精”的结合,既能分享行业整体增长,又能通过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收益。
此外,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的“C类份额”设计,也契合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对于短期看好板块反弹、想灵活进出的投资者,C类份额免申购费、持有一定时间后免赎回费的特点,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而对于长期布局的投资者,也可通过定投方式,分散板块震荡带来的择时风险,逐步积累筹码。从历史业绩来看,该基金在2024年医药板块调整期间,回撤幅度低于同类基金平均水平,体现出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在2025年板块上涨阶段,净值涨幅也能跟上行业平均,说明基金经理在“防御”和“进攻”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
当然,投资没有绝对的“安全牌”,对于这只基金,我也会持续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基金经理对细分赛道的调整能力,比如在创新药出海不及预期时,是否能及时加大对医疗服务等防御性赛道的配置;二是持仓的流动性管理,医药板块部分小盘股流动性较差,基金是否能通过合理的仓位控制,避免在市场波动时出现调仓困难。
综上,对于“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的问题,我的答案是:短期回调是蓄力,长期趋势仍向好。而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凭借其全产业链均衡布局、聚焦细分赛道龙头的策略,以及灵活的C类份额设计,为普通投资者参与医药板块的“蓄力期”提供了优质工具。建议投资者不必因短期回调恐慌,可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定投或逢低分批建仓的方式布局,毕竟医药作为刚性需求赛道,其长期价值不会因短期震荡而改变,耐心持有才能更好地分享行业成长的红利。#创作扶持计划# #医药集体上涨 到底了?# @上银基金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