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情狂飙过后,是转折还是蓄力?#
2025年的医药市场,像一部节奏忽快忽慢的行业故事:上半年创新药板块从长期调整的“低谷”一下子冲了上来,不少标的单季度涨了40%以上,连带一批医药主题基金都实现了业绩“翻身”;可到了三季度,行情突然慢了下来,部分前期领涨的创新药企业股价回调超15%,市场里的看法一下子就分歧了——有人担心这波“猛涨”只是短期热闹,震荡后趋势就会转弱;也有人觉得这是板块在攒力气,长期向上的逻辑没断。作为关注医药行业5年的普通投资者,我想从产业实际情况、资金动向、长期动力这三个角度,再结合$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的特点,聊聊对这波震荡的看法,也说说为什么把这只基金加了自选持续盯着。
判断行情会不会转方向,关键得看当初拉动手行情的“根本逻辑”还在不在。2025年医药行情能起来,核心是“创新药的价值重新被认可”,而这个逻辑,现在不仅没弱,反而更强了。从研发来看,2024到2025年本就是国内创新药“收成果”的时候,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获批的1类创新药有28个,比去年同期多了两成。其中像肿瘤领域的双抗药、ADC药,还有代谢领域的GLP-1类新药,不光在国内批得快,在海外也有突破——比如某头部创新药企业的PD-L1/CTLA-4双抗,今年7月成功在欧盟获批治晚期肺癌,成了国内首个在欧洲获批的双抗产品,预计2026年海外收入能超10亿元。这种“国内能卖、海外也能闯”的模式,彻底改了过去创新药“只靠国内市场”的路子,行业的成长空间从“中国14亿人”扩到了“全球几十亿人”,这样的产业突破,不是短期震荡能撼动的。
再看政策,大家担心的医保谈判“压价”,其实不是“不让创新”,而是“挑好的创新支持”。2025年医保谈判里,15个创新药通过谈判进了医保,平均降价35%左右,比前两年的45%低了不少。而且进了医保后,很多药的销量涨得超出预期——比如一款治糖尿病的SGLT-2抑制剂,进医保后首季度开药量涨了60%,企业营收反倒因为“薄利多销”涨了18%。这说明医保现在更倾向于支持“临床急需、效果明确”的创新药,而这些企业正是今年行情的主力。短期里,有些资金怕“再降价”就先撤了,但从过去看,好的创新药靠“薄利多销”能长期涨营收,短期的情绪性抛售反而让板块估值变合理了——现在创新药板块的PE大概35倍,比近5年平均的42倍低,反而给长期布局留了安全垫。
最近医药板块的震荡,表面看是“资金赚了钱就走”,其实是不同资金的操作节奏不一样,不是整个市场不看好医药。比如短期资金,像一些游资、做短期理财的资金,今年上半年创新药涨得快,他们奔着“赚快钱”来的,只要涨到目标(多数短期资金想赚30%到50%),就会果断卖了离场。2025年7月,创新药ETF单日最多赎回了15亿元,大多就是这类资金撤了。但这种“离场”只是单纯的交易操作,不是不认可产业——就像2024年四季度新能源板块震荡,短期资金走了之后,长期资金马上接盘,后来板块还是涨了20%,历史早证明了,短期资金的进出改不了行业长期趋势。
而那些长期资金,比如社保、险资,正在悄悄“逆着买”。2025年二季度基金季报显示,社保、险资在医药板块的持仓比例比一季度高了1.2个百分点,重点买的就是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比如社保基金在二季度增持了一家做眼科创新药的企业,持仓从2.1%提到了3.5%;险资也加了医疗设备的配置,某头部险资对一家CT设备厂商的持仓金额涨了40%。长期资金的想法很简单:医药需求是“刚需”,不会因为短期行情震荡就没了,震荡的时候反而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好标的。这种“短期资金走、长期资金来”的换仓,其实是板块从“炒情绪”转向“看价值”的信号,也是在攒力气——就像一棵树,甩掉多余的枝叶,才能把养分集中到主干,长得更高更稳。
要是把医药行情比作马拉松,那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消费升级就是两个“不停转的发动机”,也是板块长期攒力气的底气。先看老龄化,预计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会到21.5%,65岁以上占15%,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不是简单的“多花钱”,而是“有针对性地增长”:一方面,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这些“老年病”越来越多,2025年国内肿瘤新发病例预计480万,比2020年多12%,这直接带火了创新药、抗肿瘤器械;另一方面,现在医疗技术好,“带病活更久”成了常态,比如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从2010年的15年拉长到2025年的22年,对“长期吃药”“好的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这也让医药行业的业绩比其他消费板块更稳。这种跟人口结构绑在一起的需求,不是短期震荡能改的,就像水往低处流,是必然的。
再看医疗消费升级,现在大家收入高了,对看病的要求早不只是“治好”,而是“治好、还舒服”。比如以前治肿瘤主要靠化疗,副作用大、活下来的概率也低;现在更多用靶向药、免疫治疗,副作用小了,晚期肿瘤患者活5年以上的比例从2015年的10%涨到了2025年的25%。这种升级直接让高端医疗产品卖得更好:2025年国内用CAR-T疗法治病的人预计1.2万,比去年多50%;高端医美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超300亿,增长35%。这些“涨得快、门槛高”的领域,就是医药板块长期攒力气的“新亮点”,也是未来行情的“主力引擎”,它们的发展会一直给板块添动力。
梳理完行业趋势,我把$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加了自选,核心是认可基金经理杨建楠的“产业眼光”和这只基金的“抗跌能力”——毕竟,再好的赛道,也得有会跑的人带队,不然很可能错过机会甚至踩坑。杨建楠的优势在于他的“复合背景”: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士+上海社科院产业经济学硕士,既有医学知识,又懂经济趋势。这让他既能看懂创新药的“研发门道”,比如某款新药的临床试验数据靠不靠谱、后续还有没有新药储备;又能判断行业的“大方向”,比如医保政策到底影响多大、海外市场能不能打开。
这种能力在这两年的行情里很明显:2024年四季度,大家都怕“创新药研发失败”的时候,他重仓了几家有明确临床进展的企业;2025年二季度,板块涨得快、有些标的估值太高,他又减了点短期涨太多的,加了些估值合理的医疗器械企业。这种“不追涨、不杀跌”的操作,让这只基金从2024年8月16日到2025年8月15日,近1年涨了61.44%,不仅跑赢了同期涨45.2%的医药指数,在2025年7月的震荡里,最大跌幅也才8%,比同类基金12%的平均跌幅小很多——这说明他不是在“赌行情”,而是真的在赚“产业成长的钱”,这也是我认可她的关键。
对我来说,“加了自选但没买”,是因为我更习惯“震荡期先观察,趋势明了再出手”。一方面,我想通过自选盯着这只基金的持仓变化,看杨建楠能不能一直抓住产业趋势,比如后续会不会布局基因治疗、AI制药这些新领域,毕竟基金经理的长期选股能力才是业绩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在等板块估值再安全点——现在创新药PE虽然比近5年平均低,但比历史上20%的低位还高些,要是能回调到30倍左右,入手会更放心。但不管怎么说,把这只基金加自选,本质是看好“行业趋势+好基金经理”的组合——在医药板块攒力气的时候,选一只抗跌、能抓长期机会的基金,比纠结“明天涨不涨”实在多了。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医药行情猛涨之后,是转方向还是攒力气?我的答案很明确——是攒力气。短期震荡只是“市场情绪的小波动”,而驱动医药长期向上的三个核心逻辑都还在:创新药研发有突破、还能出海;老龄化带来刚需;大家对高端医疗需求越来越大。就像2018年医药板块因为“带量采购”大跌,2019到2021年还是还是了创新药的牛市——每一次震荡,都是把“假成长”的企业淘汰掉,把“真有价值”的标的留下来,让行业发展更健康。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被短期行情牵着走,更该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行业长期趋势变没变(从现在的情况看,肯定没变);二是自己能不能抓住这个趋势(多数人没能力深入研究创新药的研发数据,所以选个好的医药基金经理,靠专业能力布局,更实际)。这也是我把$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加自选、一直盯着的原因——在医药板块攒力气的赛道上,找对“引路人”,才能在未来的行情里,真正分到产业成长的红利。
最后,也想和其他参与活动的朋友聊两句:投资不是“猜涨跌”的游戏,而是“看逻辑、看价值”的长期事。医药板块的“攒力气”可能还会持续一阵,中间或许还有震荡,但只要趋势不变,总有下一波“猛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选对标的、保持耐心,别被短期情绪影响,等着趋势兑现。毕竟,真正的投资收益,从来都来自对长期价值的坚持。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