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广从“冠军基金经理”跌落为业绩持续垫底的争议人物,却仍被包装为“明星”,背后是基金行业深层的利益机制与营销陷阱。以下是关键症结分析及投资者警示:
---
### 一、**“造神”起点:2012年的冠军光环与过度透支**
- **短期业绩神话**:2012年余广管理的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以31.7%的收益夺得股基冠军,景顺长城能源基建位列三年期榜首,成为“双料冠军”。这一短期战绩被公司迅速标签化为“投资传奇”,用于后续新基金发行。
- **营销套路**:景顺长城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于3月19日推出余广挂帅的新基金(品质投资、优势企业),2020-2021年又密集发行3只新基金(核心中景、核心招景等),均以“冠军经理”“价值投资标杆”为卖点。**高位发新基**:2020年底至2021年初发行的两只新基,募资均超79亿份,吸引近30万基民认购,但成立时正值市场高点,导致投资者深度套牢。
---
### 二、**业绩崩塌:近5年全线溃败,超额收益归零**
- **“一拖多”拖垮投资精力**:余广同时管理4只基金(如2014年“一拖四”),导致持仓趋同、调仓滞后,所有产品业绩集体垫底。例如2014年其管理的4只基金回报率均跌超5%,排名全行业后20%。
- **新基金巨亏30%+,老基金光环褪色**:
- 景顺长城核心中景(2020年成立):**-31.24%**(年化-10.54%);
景顺长城核心招景(2021年成立):**-30.45%**(年化-10.07%),均跑输沪深300。
- 代表作“核心竞争力”近年持续滑坡:2021-2022年排名后20%,2023年错失新能源反弹机会。
- **策略失效与风控缺失**:
- 固执超配消费/金融(茅台、平安等),对科技、高端制造转型反应迟缓;
- 重仓股基本面恶化仍“躺平”(如格力电器),低换手率沦为风控借口。
---
### 三、**利益链揭秘:基金公司“旱涝保收”,基民成代价**
- **管理费吸血逻辑**:尽管两只新基金累计亏损**25.76亿元**(截至2022年中),景顺长城仍收取**超3亿元管理费**。2021年单只基金亏损8亿,管理费照收1.1亿。
- **规模情结压倒投资责任**:基金公司利用明星光环在高点发新基扩规模,管理费与规模挂钩,与业绩脱钩。证监会2022年已发文抨击此类“规模情结、明星化营销”。
- **行业评级机构沉默**:因销售分成(尾随佣金)利益绑定,第三方平台长期维持余广“五星评级”,淡化近年业绩塌方。
---
### 四、**行业通病:人才断层与“冠军魔咒”制度化**
- **人才短缺下的职务压榨**:余广身兼“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基金经理”三职,另一明星王鹏辉也任副总兼基金经理,导致投研分散。
- **冠军魔咒必然性**:A股风格轮动极快,单年冠军多靠押注特定风格(如余广2012年重仓地产/医药)。但基金公司将其包装为“长跑健将”,误导基民相信业绩可持续。
---
### 五、**投资者警示:如何避免“过气明星”陷阱?**
1. **警惕“历史业绩”话术**:优先考察**近3年**业绩持续性,而非“10年年化20%”等模糊表述。
2. **拒绝“高位发新基”**:市场狂热时发行的爆款基金,往往是收割韭菜的利器。
3. **查证“一拖多”与规模**:基金经理管理超过3只产品或规模超百亿,需警惕精力分散风险。
4. **穿透费率的本质**:4折申购费只是噱头,管理费才是基金公司核心利益,需对比业绩与收费性价比。
---
### 结论
余广的案例折公募基金行业的**系统性扭曲**:
> **短期业绩→造神营销→规模扩张→管理费落袋→业绩崩塌→基民买单**。
**投资者需清醒**:明星基金经理本质是基金公司的“销售工具”,而非收益保障。选择基金时,请用数据替代光环,用理性战胜叙事,才能避免成为行业潜规则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