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赛道持续活跃 行情空间有多大?##你认为本轮牛市能走多远?#2025年以来,AH股创新药板块持续走强,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与此前不同,本轮行情背后是产业逻辑的实质性升级——国内药企研发管线进入密集收获期,创新技术平台加速迭代;海外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和药价压力,引进需求旺盛;叠加医药板块长期低配后的资金回流,以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释放,共同推动创新药资产价值重估。特别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的密集落地,不仅带来一次性收益,更通过市场化定价重塑了行业估值体系。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单:43款新药获批上市,同比增长59%;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484.84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
行业趋势:创新药进入高质量发展周期1.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国家医保局通过《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构建“研发-审批-支付”全链条支持体系,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与商保创新药目录形成“双轨支付”机制,显著延长企业商业化周期。
2025年7月发布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对First-in-class药物给予优先审评和市场独占期,推动行业从“研发投入期”转向“盈利兑现期”。
2. 技术突破与全球化进程加速
ADC、双抗、CAR-T等前沿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研发效率是欧美企业的2-3倍,成本仅为1/3,2025年上半年ADC市场规模渗透率提升至15%,海外授权交易额达66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AI制药技术(如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缩短研发周期40%,推动创新药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3. 市场需求与估值修复空间
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医疗健康消费占比35%,叠加GLP-1类药物等高增长领域,创新药国内需求持续扩容。
港股创新药指数PE仅为27倍(历史低位),而A股同类标的PE约50倍,估值修复潜力显著。
展望未来,全球医药创新的“中国坐标”正在显现。2025年,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新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过去需要数年的流程如今可能仅需一年半;代谢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潜力凸显,某款减肥药在全球市场预计2030年规模达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的双靶点药物减重效果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药企正从“技术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某企业的双抗药物被纳入美国权威治疗指南,成为肺癌二线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另一款抗癌药的临床试验数据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标准开始影响全球临床实践。
这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不仅重塑了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更揭示了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核心逻辑——以创新为引擎、以开放为路径,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抢占制高点。
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是一只聚焦创新药赛道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基金经理张弘以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为框架,重点布局处于5%-30%渗透率黄金拐点的赛道(如ADC、代谢疾病药物),捕捉“技术验证+商业化放量”的戴维斯双击。
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60%为具备国际化能力的企业(如药明合联、康方生物),通过港股通配置石药集团等低估值标的,分享海外授权收益。
动态调整股债比例(股票仓位0-95%),2024年四季度提升债券持仓至35%,有效对冲市场波动;2025年Q2增持信立泰、惠泰医疗等临床数据兑现标的,减持周期性较强的恒瑞医药,体现“数据驱动”调仓逻辑。 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约68.6%,聚焦创新药产业链核心环节(研发、生产、销售),平衡收益与风险。
张弘的投研经验与策略迭代
15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构建“产业渗透率+全球估值比较+政策红利”三维分析体系,精准把握创新药周期。例如,2024年逆势布局ADC赛道,2025年实现持仓企业授权交易额超30亿美元的超额收益。
强调“长期主义”,持仓企业平均持股周期超2年,规避短期交易噪音。
2. 基金公司资源支持
华泰柏瑞依托医药投研团队,覆盖全球临床数据、支付政策等维度,提供深度产业洞察;通过“港股通医疗精选混合”等产品形成组合协同。
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基金通过“技术壁垒企业+政策红利兑现+全球化布局”的三维策略,能够有效把握创新药行业的结构性机会。适合作为“核心+卫星”策略中的核心仓位,长期持有(1年以上)以享受行业增长红利,同时搭配定投分散入场成本。@华泰柏瑞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