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天天基金调研团对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基金进行了一次调研。
无论是人口老龄化因素、医药科技创新因素,还是国民健康需求因素持续攀升,生物医药行业的前景很好。
医药行业的风险是高投入、长周期、强监管的政策,以及国内国外的政策环境影响。
随着政策倾向创新药的发展,创新药BD出海的份额提升,创新药的中报业绩的拐点,创新药的国产替代已成定局。所以配置创新药是必要的。
主动型基金配置创新药各有各的方法,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基金有独特之道。
用“Gartner曲线”解码创新药投资周期。
张弘将其对科技股的研究方法成功应用于创新药领域,核心工具是 “Gartner曲线”。
行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主题投资期(渗透率<5%):行业萌芽,故事动听但商业模式未经验证,股价波动巨大。2019-2020年的创新药板块即处于此阶段。
2. 黄金拐点期(渗透率5%-30%):产品迎来放量拐点,渗透率加速提升,行业迎来“戴维斯双击”(估值和业绩双升)。当前中国创新药的国内销售正处在这一阶段的“中间状态”。
3. 加速成长期(渗透率30%-50%):渗透率继续提升,但估值开始回落,股价上涨主要依靠扎实的业绩(EPS)驱动。
4. 成熟期(渗透率>50%):行业增速放缓,格局稳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他认为创新器械的进口替代已进入此阶段的尾声。
基于此框架,张弘对当前市场做出了关键判断:
海外销售:“刚刚爬坡的早期”,潜力巨大,是未来股价空间的主要来源。
国内销售:“快速爬坡的中间状态”,正处于黄金拐点期。
投资窗口:强调需要高度重视。2025-2027年这三年可能的投资机会,因为当前的景气度有望持续。
张弘判断创新药行业的高景气度有望持续3-5年,直至渗透率逼近30%-50%的区间。
张弘看好创新药的逻辑建立在三个坚实的基础上,就是政策倾向支持、出海迎来质变受到国际广泛认可,还有一点就是估值具备吸引力。
以上反应在业绩上,也出现了业绩拐点。尽管经历上涨,但与国际头部药企相比,中国创新药企的市值仍然“不贵”,尤其是港股创新药,估值更低、国际化程度更高,提供了很好的投资选择。A股则凭借更好的流动性给予更高溢价。
再来谈谈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医药不仅是创新药。
生物医药覆盖了大健康产业生态圈,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与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与服务、医药商业等。
基金经理可以在医药行业的各个子板块中灵活寻找机会,进行动态配置,从而平滑单一子行业波动带来的风险。生物医药产业都是刚需。
风险有着行业政策风险、研发与科技风险、产业周期带来的业绩波动和股价波动风险,需要一定耐力,但现在正处在向上周期,可以建个底仓,慢慢持续投入,平滑波动。控制仓位上限,比如10%的上限。
基金经理张弘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硕学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生物学和工程学跨学科知识基础。200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经历,则让他得以窥见全球最前沿的医学研究动态。
自2010年起,他便扎根于医药行业分析,拥有5年卖方(券商)分析师的经验,锤炼了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价值发现能力。2015年转入买方(兴全基金)担任研究员,完成了从研究到投资的初步跨越。
2017年加入华泰柏瑞,2019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超过15年的二级市场医药投研经验,让他亲身经历了多轮医药行业的完整周期,见证了政策的更迭、技术的爆发与公司的沉浮。
“科班出身 + 卖方锤炼 + 买方实战”的复合背景,构成了张弘的核心能力圈,使他不仅能看懂晦涩的临床数据,更能理解一家药企的商业模式和长期价值。
专注纯粹:牢牢锁定生物医药赛道,把握行业贝塔。
精选阿尔法:深入挖掘在创新药、尤其是ADC、双抗等前沿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灵活配置:横跨A股和港股,兼顾龙头与成长,力求捕捉不同市场的机会。
张弘认为行业上涨空间依然存在,核心在于后续的数据催化(三、四季度将有更多临床数据披露)和BD事件。投资组合会兼顾短期有催化的公司和长期有平台技术的公司。
对于外国政策的影响,中国药企主要通过授权合作(BD)出海,属于间接影响,且合作是美方的“较佳路径”。全球创新药投资回报率仅 5.9%,源于国外研发效率低,而中国企业效率高、试错成本低,这正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核心+卫星”策略上分析,基金核心仓位布局于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龙头(如恒瑞医药、百利天恒、泽璟制药等),同时兼顾前沿技术(ADC、双抗)和传统药企的转型机会。会动态调整A股与港股的配置比例,以捕捉不同市场的机会。
长期投资仓位比较多,业绩表现也算比较突出。


散户可以借助 AI 工具、上市公司官网及 FDA、国内药监局官网查询研发进度与市场规模预期进行跟踪,但需注意数据核实。还是主动基金的核心工具配置比较专业。
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基金“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出海爆发”三重逻辑的强劲共振,在创新药黄金时代中,力争分享产业升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