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国际金价再度突破3310美元/盎司关键心理关口,这一走势不仅延续了近年黄金市场的强势表现,更折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下的资产配置逻辑重构。从货币政策转向到地缘政治博弈,从资产定价范式变迁到投资者行为演变,多重逻辑线索交织,共同支撑黄金的中长期配置价值,但短期波动风险仍需警惕。

一、货币政策转向:实际利率下行与黄金估值重塑
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是黄金上涨的核心逻辑之一。当前,美联储虽暂缓降息步伐,但经济数据疲软(如制造业PMI持续收缩、消费信心指数下滑)预示着降息周期终将开启。一旦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胀预期)由正转负,黄金作为无息资产的吸引力将显著提升。
历史经验表明,在降息周期初期,黄金往往因政策预期先行上涨,而实际利率的滞后下行会进一步巩固涨势。此外,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同步维持宽松立场,形成“全球流动性宽松共振”,为黄金估值提供支撑。
二、地缘政治博弈:防御需求与风险溢价抬升
地缘政治风险是黄金的“天然催化剂”。当前,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如伊朗核问题、以色列与周边国家冲突)、俄乌冲突外溢效应加剧、中美战略竞争深化,均导致全球防御情绪升温。黄金作为“终极防御资产”,其需求与地缘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更关键的是,地缘政治博弈已从传统军事冲突延伸至经济、科技、金融领域,形成“复合型风险”。例如,全球产业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支付体系“去美元化”尝试等,均削弱了传统资产的安全性,推动资金流向黄金等防御资产。
三、资产定价范式变迁:黄金从“边缘资产”到“核心配置”
传统资产定价框架下,黄金通常被视为“边缘资产”,仅在极端风险事件中发挥作用。然而,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正在重塑这一范式:
低利率环境常态化: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虽有所收缩,但主要经济体名义利率仍处历史低位,黄金的机会成本显著降低。
通胀预期分化:服务通胀粘性、能源价格波动、供应链重构等因素导致通胀预期不确定性上升,黄金作为抗通胀资产的配置价值凸显。
资产相关性重构:在股债“双杀”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黄金与风险资产的负相关性增强,成为优化投资组合风险收益比的关键工具。
四、央行行为转变:从“卖方”到“买方”的角色转换
全球央行购金行为是黄金市场的重要边际变量。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央行(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持续增持黄金。这一转变的逻辑在于:
外汇储备多元化: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对储备安全的冲击。
信用货币信任危机:在主要经济体债务水平攀升、货币超发背景下,黄金的“无信用风险”特性愈发受到重视。
战略资源储备:黄金作为硬通货,在极端情况下可作为支付手段或抵押品,增强国家金融韧性。
五、短期波动风险:季节性因素与市场情绪扰动
尽管黄金中长期配置逻辑坚实,但短期波动风险仍需关注:
消费淡季效应:夏季是黄金传统消费淡季,印度婚庆季结束、中东高温抑制实物需求,可能导致买盘力量减弱。
政策信号扰动:美联储议息会议、非农数据、CPI数据等关键事件可能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修正,导致黄金价格短期波动。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