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高考选专业的高峰期,我也做了一些研究,今天说说阶段性的结论。
大家先看一下这张图:
这个图之前我们讲过,它把世界上的事分成了四大类,分别是:
1.能赚钱的事(热点行业,热点专业);
2.你喜欢做的事(也就是你的爱好);
3.你擅长做的事(你做这件事,就是比别人做的更好,高于平均水平,甚至能达到行业前列);
4.社会需要的事(比方说环保、扶贫、支教、照顾残疾人、保护野生动物,等等);
那怎么选自己的专业呢?
最理想的,当然是选4者交集的事:你又喜欢,你也擅长,又很赚钱,世界又需要。
只是能有这样好运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能踩中的人都是天选之人。
我们普通人,能在这四种事里面选到1样,就很不错了。
如果是选一样,我们该选哪个呢?
起初,大家都是选“能赚钱的事”,也就是一些薪资高、好就业的热点行业。
比方说,二三十年前的土木、金融、计算机,等等。
但选热点行业有个问题,你考大学的时候它是热点,等你大学毕业了,没准它已经凉了,不是热点了。
土木和金融,现在就是这个状态,五年前还挺火呢,现在凉的不行。
万年好找工作的计算机专业,在前两年互联网寒冬的时候,也不好找工作了。
有几年,生物、环保等专业也很热,高考收分非常高。
你再看看现在,天坑啊。
所以说,如果在考大学时是盯着热点行业、热门专业来选,考生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分数,但我们很难保证它在我们毕业了之后还依旧能火下去。
后来,有人就改思路了,不从专业火不火出发,而从自己的爱好出发,也就是选“喜欢做的事”。
乔布斯不就说了嘛,要选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嘛。
但真的从兴趣出发选专业的同学,有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
我感兴趣的事,并不是我擅长的事。
或者我在真的从事这个行业之前,对这个行业挺感兴趣。但当我真的进了这个行业,发现它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不感兴趣了。
比方说上周我们聊到的数学专家王虹,她就曾改学过建筑。结果学了几天之后发现建筑太难学了,比数学难多了。
所以她后面又重新回去学数学了。
还有那个AI教父杰弗里辛顿,他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做木工,甚至想转行去做木工。
结果后来他遇到一个专业木工,辛顿觉得自己努力一辈子也做不到人家那个水平。
于是就放弃木工,又回来搞AI了。
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刚毕业那几年,我在IT公司做产品经理。
当时我觉得IT这行业太无聊了,看到它就烦。
我发现咖啡这个行业很有意思,我非常感兴趣。
于是我每天下班都跑到一家咖啡馆去当学徒,学怎么做咖啡,怎么烘豆子,怎么开咖啡店。
大概学了个把月,我发现咖啡行业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我不擅长做咖啡,我很讨厌烘豆子,经营咖啡店也很无趣,我甚至并没多喜欢喝咖啡。
于是乎,我就放弃了从事咖啡这个行业。
所以大学选专业,如果单纯从“选喜欢做的事”,有可能会掉到“自己并非真喜欢”或者“自己不擅长”这两个坑里面。
最后喜欢做的事,也变得不喜欢了。
第三种选专业的方法,是前两天我看到林毅夫教授分享的,他建议选“擅长的事”。
为什么建议选擅长的事呢?
如果你擅长,也就是这事你比别人做的好,那你的收入通常是不会低的。
360行,行行出状元。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在每一行做的优秀的人,过的都会很舒服。
并且,因为你擅长做某个专业,你周围的人、你同行们都会表扬你、鼓励你,社会的赞同也会让你也更容易喜欢上做这个专业。
这比单纯的“喜欢却不擅长”,更容易坚持下去。
因此,从“擅长”角度出发选专业,既能解决钱的问题,也能解决兴趣问题,属于少有的可以兼得的选专业方法。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它的难点,就是很多孩子在高考时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我们那时候的高中状态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刷模拟题。
除了知道自己擅长考试,其他一概不知。
这种对自己一无所知的状态,就没办法用这个方法选专业了。
想要用到这个方法,我们家长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去尝试一些行业,多去试试各种岗位。
这个事是很难办的,我最近就在思考,怎么会更容易落地一些。
有一些比较容易尝试,比方说,让娃给几个小一点的孩子讲课,如果大娃讲的很好,小娃们都能听懂,大娃还很喜欢和小娃在一起,没准大娃就很擅长当老师。
如果小娃们一吵,大娃就头疼的不行,至少可以知道他不适合给小孩当老师。
还有爹妈现在所处的行业是比较好尝试的,让娃试试自己的工作,一试就知道他有没有天赋了。
一个人想找到自己擅长的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些运气。
找到自己擅长之事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