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强势突破3800点。从资金的视角看,不少观点认为,这也与居民储蓄搬家有关。申万宏源证券表示,居民存款搬家尚未全面加速,但已进入萌芽阶段。当下居民资金向股市转移的趋势刚刚起步,仍需更多赚钱效应的积累以推动加速。
这轮牛市最大的增量资金,就是资产荒下居民存款的搬家!很多券商都在测算,最多会有多少存款可以搬进股市。中金公司认为,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中信证券测算,2025年可能有9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设其中5%-10%资金寻求更高的收益,则流出规模可能在4.5-9万亿元。
今天高盛最新研报显示,中国家庭持有约55万亿元人民币的"超额存款",目前仅有22%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基金和股票上!这意味着潜在的资金流入规模, 可能超过10万亿人民币。当然这些都是拍脑袋的,居民资金入股市,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通胀预期起来,大家才不会存银行;二是股民真有赚钱效应,大家能相信。

现在全市场都在等新散户入市,等居民存款搬家。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地方是大家都不怕,因为觉得有人给自己接盘呢;坏的是可能是新散户不来,居民存款也不搬家,比如短期炒太高的话,外面的资金可能就怕了。
我经历这几轮之后,也逐渐摸清了门道。很多事真的是没想通之前,觉得云里雾里,想通之后,大腿拍烂。
内核就一句话:中国人的钱是存在银行账户里的,银行账户和资本市场之间只要还不通畅,就不会有慢牛,注定是运动式牛市。
我仔细捋一下这句话中的几个点。
1、中国资本市场在居民资产配置中占比还很低,短期内居民资金的集中配置,注定要造成暴涨暴跌。根据中金7月的测算,2025年居民存款余额已超过160万亿,而A股自由流通市值不过40多万亿,存款体量约为股市的四倍。
而整体来看,中国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占比并不高,远低于房地产和存款,相较于欧美来说,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种极度失衡的配置结构下,只要有一小部分存款开始流入资本市场,就足以在交易层面形成巨大的边际推动力。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发生短期内资金的集中入市,很难不造成结构性挤兑和板块间剧烈轮动,暴涨暴跌几乎是这类行情的必然特征。
2、居民投资资本市场,必须亲手点一下“确认”,这个门槛也会造成市场的激烈波动。哪怕现在开户已经很方便了,基金申购也能在支付宝一键完成,但居民还是得做出一个决策——从银行账户里拿出钱,转到股市中。
这个动作本身,既需要认知成本,也需要心理刺激。
中国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投资理财的认知水平,依然处于有待提高的阶段。
这就导致居民对资本市场的配置,往往靠行情来激发。
很少见到市场横盘的时候,大家自发地去买基金、开股票账户,往往都是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一段时间,赚钱效应开始扩散,媒体热度上来了,身边人开始晒收益了,才会有一波资金陆续搬出银行账户,接力牛市的上涨。
这种情绪驱动的冲动性存款搬家,所演绎出的行情注定是更脆弱、容易过热,也更难以持续的。
3、解决办法是彻底打通银行账户和资本市场,让“存款搬家”从一次次脉冲式的运动,变成一种日常的居民配置优化。这背后最关键的,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打通(如账户系统、转账路径、产品对接),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的设计。要让居民愿意、习惯、甚至乐意在不涨的时候也去配置股市资产,制度必须给出长期明确的方向感和现实可感的回报。
这方面,美国401(k)制度是非常典型的参照系。居民每个月自动从工资中扣除部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政府还提供一定税收优惠或企业配套,这种“强鼓励+慢引导”的机制,使得美国居民形成了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股权投资习惯。资本市场的基础流动性,也就有了来自居民部门的“慢钱”。
当前我们其实已经迈出了探索性的脚步,但还是有些束手束脚。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比如税收优惠不足,比如基金锁定期过长,比如对于欠保障人群是不是可以考虑提供一些国家补贴……通过这些优化措施,让股市真正成为全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基石型资产。 #你认为本轮牛市能走多远?##沪指突破3800点 空间还有多大?#
居民资金日常就在流入股市,那么会有效的平抑市场波动,让每个投资者都成为长线资金,也能够帮助市场走向成熟。
总而言之,暴涨暴跌对于整个体系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可不慎。$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OTCFUND|00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