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早盘,半导体板块以3%的涨幅领跑市场,海光信息、寒武纪等个股单日涨幅超10%,成交额突破660亿元。这样的火热行情并非偶然——截至8月19日,申万半导体指数年内涨幅仅17.51%,远低于消费电子、软件开发等科技细分领域,补涨动能强烈。更关键的是,行业基本面正持续验证复苏逻辑:中证半导体指数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37%和48.98%,7月业绩预告中70%成分股延续利润增长,华虹半导体等龙头更释放出订单饱满、稼动率提升的积极信号。
但科技投资从来不是简单的“追涨杀跌”。过去两年,海外AI芯片公司风光无限,而国内半导体企业却略显沉寂。如今局面正在扭转: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突破1100亿美元,中国大陆晶圆厂建设进入高峰期,2024年设备投资额达500亿的历史峰值。本土厂商在先进逻辑、存储及算力芯片上的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叠加AI基建落地带来的需求爆发,产业链正迎来“需求+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
面对这样的机会,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参与?科技赛道分化剧烈,个股选择难度极高。以半导体为例,从设备、材料到设计、封装,细分领域景气度差异显著,稍有不慎就可能错过主线。专业机构的研究深度和灵活调仓能力,或许是更稳妥的解决方案。例如$南方信息创新混合C$ (007491),这只基金由深耕科技赛道6年的基金经理郑晓曦管理,当前重点布局半导体设备及材料龙头,前十大持仓占比达78%,包括芯源微、北方华创等核心标的。其近一年64.45%的回报(截至2025年8月),正是对策略有效性的直接印证。
放眼更长期的科技投资逻辑,AI与硬件创新的结合仍是关键。SEMI预计2026年半导体设备市场将突破1200亿美元,而港股科技板块在经历估值消化后,也迎来新的催化——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AI应用落地加速,以及GPT-5等重磅产品的发布,都可能成为行情助推剂。至于债市,近期受股市分流影响呈现震荡,但中长期看,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利率上行空间有限,固收资产仍可作为组合的“稳定器”。
投资本质上是对认知的变现。在半导体这样的高弹性领域,与其纠结于短期波动,不如通过专业工具把握产业趋势。当行业贝塔来临,选择一只既能聚焦核心赛道、又能动态调整的基金,或许比押注单一个股更从容。#你认为本轮牛市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