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固态电池黄金发展机遇#
在固态电池产业加速迭代的背景下,技术路线分化与成本压力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混合$ 基金(006969)凭借“技术穿透+成本定价”策略,在硫化物电解质量产突破、半固态电池规模化装车、设备国产化替代等领域建立起独特优势,成为穿越产业周期的核心标的。
一、技术路线分化:硫化物路线突围与基金策略调整
2025年硫化物电解质路线取得实质性突破,国轩高科全球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投产,其硫化物电解质成本较日本厂商降低87%,并突破300余项核心专利封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预计2027年量产。基金经理党伟敏锐捕捉这一技术分化,动态调整持仓结构:
增持硫化物龙头:中科电气的硫化锂售价降至1000元/千克,较日企低40%,2025年订单预计超80亿元。基金将其持仓比例从一季度的3.97%提升至二季度的4.21%。
减持氧化物标的:三祥新材的锆基电解质虽耐高温(>800℃),但离子电导率(10⁻⁴ S/cm)显著低于硫化物,基金将其持仓比例从3.44%降至2.89%。
这种“抓强弃弱”的策略使基金在技术路线博弈中占据先机。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硫化物电解质市场份额预计达65%,而基金重仓的中科电气、国轩高科已锁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客户的量产订单。
二、成本攻坚: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降本路径
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路线,正通过干法电极、复合集流体等技术实现成本下探。基金重点配置两类企业:
设备国产化:先导智能的干法电极设备市占率超50%,其整线解决方案使半固态电池生产成本较湿法工艺降低45%,2025年订单预计超80亿元。
材料创新:德福科技的复合铜箔技术解决硫化物电解质与铜集流体的界面反应问题,其产品送样头部电池企业,良品率从85%提升至92%,成本降至8元/㎡。
这种“设备+材料”的协同布局使基金深度受益于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降本。以半固态电芯为例,2025年成本约0.8-1.1元/Wh,较2024年下降30%,预计2030年降至0.5元/Wh以下,推动渗透率从不足1%升至10%。
三、设备国产化:构建产业链自主可控壁垒
在“卡脖子”风险倒逼下,固态电池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基金前瞻性布局三类设备企业:
干法电极设备:先导智能的整线解决方案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量产线,其设备交付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8个月,2025年订单同比增长120%。
粉体混合设备:宏工科技的双行星搅拌机可实现氧化物电解质粉体的纳米级分散,误差控制在5nm,已配套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的中试线。
等静压设备:科恒股份的冷等静压设备打破德国西格里垄断,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60%,2025年出货量预计超50台。
这种“全流程设备”的配置策略使基金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建立壁垒。数据显示,2025年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国产化率有望从40%提升至65%。
四、基金策略与行业趋势的动态平衡
党伟团队的“技术穿透+成本定价”逻辑与固态电池产业特征高度契合:
技术穿透:通过深度研究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工程、氧化物电解质的高温稳定性等核心技术,基金精准识别中科电气(硫化物)、国轩高科(硫化物复合)等技术领先企业。
成本定价:采用“终局成本+动态修正”模型,对硫化物电解质企业给予30-40倍PE估值,对设备企业给予25-30倍PE估值,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风险对冲:通过分散持仓(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35.86%)降低个股波动冲击,同时保持对固态电池产业链30%以上的配置比例以锁定行业收益。
这种策略在2025年二季度已显成效:基金净值增长率达11.32%,超越96%同类基金,其中华勤技术(+8.20%)、鸿远电子(+1.03%)等新持仓贡献显著。
投资建议
固态电池产业的投资逻辑正从“技术概念”转向“成本与落地”双轮驱动。$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混合$基金凭借对技术路线分化的精准把握、成本下降路径的深度洞察与设备国产化的前瞻布局,有望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持续领跑。随着2027年全固态电池量产元年的临近,基金的“技术穿透+成本定价”策略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为投资者带来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