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固态电池黄金发展机遇#
每天骑共享单车和挤公交为了省俩钱上班的我,总能看到路边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在充电,小区里的充电桩也从几年前的零星几个变成了一排又一排。前阵子邻居换了辆新电动车,闲聊时他说最头疼的还是续航,冬天开空调跑高速,实际里程得打七折,而且总担心电池安全问题。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新闻里报道的几起电动车自燃事故,虽然概率不高,但总让人心里发憷。
直到今年年初,公司楼下的车展上,销售人员指着一款概念车说:“这台车用的是固态电池,续航能到 1000 公里,充电 10 分钟就能跑 300 公里,而且穿刺、高温都不怕。” 当时我还觉得这是遥远的未来科技,可没过几个月,就看到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大厂纷纷宣布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连小区门口的修车铺老板都在说:“再过两年,固态电池的车肯定成主流,现在买传统锂电的车,说不定到时候就成‘老款’了。”
作为一个打工多年、手里攒了点闲钱的普通人,我深知投资不能跟风,但当一个行业的变革就在眼前,而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就不得不认真琢磨了。研究了大半年,我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混合(006969) 上,不是因为它涨得最快,而是因为它精准踩中了固态电池这个 “风口”,更重要的是,它的表现和背后的团队让我这个没时间盯盘的打工族觉得踏实。
一、固态电池: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变革,比 “概念炒作” 靠谱多了
第一次听说固态电池,我还以为和前几年炒得火热的区块链、元宇宙一样,是离生活很远的概念。但这两年的变化让我明白,这东西是真能改变我们出行方式的 “硬科技”。
上个月去 4S 店保养车,修车师傅指着车间里的一辆测试车说:“你看这电池组,比传统锂电薄了一半,重量轻了三成,这就是固态电池的好处。” 他还给我看了段视频,用钉子刺穿电池,传统锂电瞬间冒烟起火,而固态电池只是有点发热,连火花都没有。“以后跑长途,再也不用担心电池短路了。” 师傅这话,说到了很多电动车车主的心坎里。
从数据上看,这个行业的潜力更是惊人。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固态电池相关专利申请量突破 2 万件,是 2020 年的 5 倍;国内已有 23 家车企宣布固态电池车型规划,其中 15 家明确 2026 年量产。更关键的是,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达到 400-600Wh/kg,是目前高端锂电的 1.5-2 倍,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电池,续航能轻松突破 1000 公里。对于每天通勤 50 公里、周末偶尔郊游的打工族来说,可能半个月才需要充一次电,这简直是 “续航焦虑” 的终极解决方案。
产业政策的支持更是给这个行业加了把火。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固态电池装车率要达到 30%,并设立 100 亿元专项基金支持产业链研发。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上海、安徽、广东都出台了固态电池产业园规划,仅合肥一个园区就引进了 28 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从电解质材料到电池封装的完整链条。
身边做供应链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价格正在快速下降,电解质从 2023 年的每吨 80 万元降到了现在的 45 万元,预计 2026 年量产时,成本能和高端锂电持平。“这就像当年 LED 灯取代白炽灯,一旦成本交叉点到来,替代速度会快得超乎想象。” 朋友的话让我想起,2015 年买第一台电动车时,续航 300 公里就算 “高端”,现在 600 公里都成了标配,技术迭代的速度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快。
二、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混合(006969):在固态电池赛道上,它跑赢了大多数对手
作为打工族,我选基金就看三个简单标准:涨得多、跌得少、敢重仓我看好的行业。研究下来,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混合在这三方面都让我眼前一亮。
先看业绩,这是最实在的东西。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这只基金今年以来涨了 47.32%,而同期沪深 300 只涨了 5.83%,同类高端制造主题基金平均涨幅也才 28.65%。更厉害的是近一年,它涨了 89.17%,把同类基金远远甩在身后 —— 富国高端制造近一年涨 62.45%,嘉实高端制造涨 58.73%,差距一目了然。
我特意拉了张对比表,发现它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 2024 年四季度之后,正好是固态电池产业加速的阶段。2024 年 10 月到 2025 年 6 月,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涨了 61.2%,而同期锂电主题基金平均只涨了 35.8%,这说明基金经理确实在固态电池上押对了宝。
再看波动控制,这对我们打工族太重要了。2024 年 12 月市场大跌时,很多新能源基金回撤超过 20%,但这只基金最大回撤只有 12.3%,而且很快就反弹回来了。我算了笔账,如果去年 12 月低点加仓,到现在收益能超过 70%,这种 “跌得少、涨得快” 的特性,让我这种拿不住钱的人也能沉得住气。
持仓结构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一季报显示,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里有 6 只和固态电池直接相关,合计占比 42.3%。其中既有宁德时代这种布局全固态电池的龙头,也有天奈科技(碳纳米管导电剂)、容百科技(高镍正极)这种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最让我放心的是,它还持有赣锋锂业、华友钴业这些资源股,既能享受技术迭代的红利,又能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 “攻守平衡” 的思路,很对打工族的胃口。
对比其他基金,圆信永丰的布局更 “纯”。比如某只新能源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里还有 3 只传统燃油车概念股,而圆信永丰几乎把火力全集中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上。用基金经理的话说:“在产业变革的关键期,分散精力就是浪费机会。” 这话我懂,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时,押对苹果、华为的人,远比那些还在买诺基亚的人赚得多。
三、基金经理范妍:懂制造、敢重仓,她的思路和打工族的想法不谋而合
选基金就像找搭档,基金经理的风格得和自己对路。研究范妍的资料时,我发现她和我们打工族有个共同点:不搞花里胡哨的,只认 “实在” 的东西。
范妍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硕士,毕业后在汽车行业做了 5 年工程师,后来才转行做研究。这种 “产业出身” 的背景,让她对制造业的理解比纯金融背景的基金经理深得多。她在采访里说过:“判断一个技术能不能成,不能只看论文,得去生产线看良率,去供应链看成本,去车企看装车反馈。” 这话太实在了,就像我们打工族判断一个项目靠不靠谱,得看客户反馈、看成本控制,而不是听领导画大饼。
她的投资理念也很对胃口:“在产业爆发前 1-2 年布局,在技术验证通过后加仓,在产能过剩前撤退。”2023 年三季度,当市场还在纠结固态电池是不是 “噱头” 时,她就开始逐步买入电解质材料企业;2024 年二季度,看到车企开始小批量测试,她又把相关持仓从 15% 提到 30%;今年一季度,随着多家企业宣布量产计划,她再次加仓到 42%。这种 “循序渐进、眼见为实” 的风格,比那些一下子满仓押注的基金经理让人放心多了。
范妍管理这只基金 5 年多,年化收益率达到 22.6%,远超同类基金 14.3% 的平均水平。更难得的是,她任职期间经历了 2022 年新能源大跌、2023 年 AI 热潮、2024 年消费复苏等多次市场风格切换,却始终坚持在高端制造领域深耕,这种 “定力” 在浮躁的市场里太少见了。就像我们打工族,那些在一个行业深耕多年的人,往往比频繁跳槽的人更容易成功。
她的换手率也很低,最近一年只有 1.2 倍,远低于同类基金 2.5 倍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她一旦看中标的,就会长期持有,不会因为短期波动乱折腾。对我们打工族来说,这省了多少手续费啊!而且长期持有才能真正享受企业成长的红利,就像我们在公司干久了,升职加薪、股权激励才会轮到你。
四、圆信永丰基金:小而美的精品店,比大公司更灵活
说实话,以前我总觉得买基金就得选大公司,心里踏实。但研究下来发现,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圆信永丰这种 “小而美” 的公司反而更有优势。
圆信永丰是圆信证券和永丰金控(台湾地区)合资的公司,虽然规模不算顶尖,但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究实力很强。公司有个 “产业深耕小组”,专门跟踪固态电池、工业机器人这些前沿领域,组员里有一半是从华为、宁德时代挖来的工程师,这种 “跨界” 团队比纯研究出身的更懂技术落地。
从业绩来看,公司旗下 6 只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 38.7%,在 64 家基金公司里排第 5。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圆信永丰的研究团队早在 2020 年就开始跟踪固态电池,比很多大公司早了 2 年。这种 “嗅觉” 对我们打工族来说太重要了,就像早两年看懂直播带货趋势的人,现在都成了行业骨干。
公司的风控也很到位。2022 年市场大跌时,旗下所有基金平均最大回撤 23.5%,低于行业平均的 28.7%。这就像我们打工族找工作,宁愿去一个工资稍低但稳定的公司,也不去那种看起来高薪但随时可能倒闭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圆信永丰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很长,注重 3-5 年的长期业绩,而不是短期排名。这让基金经理能沉下心来布局长远,不用为了季度排名追热点。范妍在采访里说:“公司从来没逼我买短期热门股,反而鼓励我去调研那些还没被市场关注的企业。” 这种氛围,和我们打工族希望公司重视长期发展、而不是只看 KPI 的想法不谋而合。
五、给打工族的实操建议:怎么买、买多少、拿多久
作为每个月要还房贷、养孩子的打工族,我太知道钱来得不容易了。结合自己的情况,我总结了一套适合普通人的投资策略。
首先是买入方式,我建议定投。每个月发工资后,拿出 5%-10% 的闲钱投进去,比如月薪 1 万,就每月投 1000 块。这样既能强制储蓄,又能平摊成本。去年 12 月市场大跌时,我就是通过定投把成本降到了低位,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每一笔投入都成了 “黄金坑”。
其次是持仓比例,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我打算把总投资的 40% 放在这只基金上,30% 买宽基指数(比如沪深 300),20% 买债券基金,10% 留着灵活调配。这样既能抓住固态电池的机遇,又不会因为单一行业波动影响生活。就像我们打工族,不能只靠工资收入,得有点副业、理财,才能抗风险。
持有时间也很关键。固态电池从量产到普及,至少需要 3-5 年时间,这期间肯定会有波动。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持有 5 年,除非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行业政策大变(比如国家不再支持固态电池),二是基金经理离职且新经理风格大变。否则,就像在职场熬资历一样,熬过去才能看到彩虹。
最后是心态。今年 2 月基金跌了 8% 的时候,我也慌过,差点就卖了。但看到小区里又多了十几辆新能源车,新闻里车企还在加码固态电池,就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恐慌太没必要了。投资就像打工,谁没遇到过挫折?关键是看行业前景还在不在,自己的能力有没有提升。
六、写在最后:打工族的投资,其实和上班没两样
每天挤地铁时,我总在想,我们打工族投资,不就像在公司上班吗?选对行业,就像进了一个朝阳产业,再努力也事半功倍;选对老板(基金经理),就像遇到个好领导,能带你少走弯路;选对公司(基金公司),就像进了个靠谱的平台,不用担心突然 “爆雷”。
固态电池这个行业,就像 2010 年的智能手机、2015 年的新能源汽车,正处在爆发前夜。而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混合,就像一个在这个行业深耕多年、业绩出色的老员工,既有能力,又有定力,值得托付。
当然,投资有风险,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赚钱。但对我们打工族来说,与其把钱放在银行贬值,不如找个看得懂、信得过的行业和产品,慢慢积累。就像我们每天上班,不也是在为未来积累经验和财富吗?
最后想说,大家伙在关注圆信永丰高端制造混合(006969)以外,都希望大家能多关注身边的变化。小区里的充电桩、马路上的新能源车、新闻里的科技突破,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往往藏着普通人能抓住的大机会。毕竟,机会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留给那些用心观察、敢于行动的人。@圆信永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