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有望进入爆发期#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AI智能体的力量,是上个月母亲用手机给老家的果园报税。往年她总要揣着一沓单据跑镇里的办税大厅,排队、填表、反复核对,一趟下来大半天就耗没了。但这次,她点开税务APP里的智能报税助手,对着镜头拍了拍发票,系统不仅自动识别了金额和品类,还提醒她“农产品种植可享受3%的税率优惠”,全程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申报。母亲笑着说:“这哪是机器啊,比镇上的老会计还懂咱们农民的门道。”
这一幕让我突然意识到,AI智能体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它正像水和电一样,悄悄渗透进生活的毛细血管。从京东客服里能记住我尺码偏好的AI导购,到帮程序员自动排查代码漏洞的编程助手,再到动态调整工厂生产计划的ERP智能体,这些“拟人化助手”的核心价值,其实是在重新定义“效率”——不是简单地加快速度,而是用机器的“专注力”解决人类“重复劳动”的痛点,让我们能把精力放在更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上。
为什么现在是布局AI智能体的关键节点?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78亿美元,2030年更是有望突破526亿美元。但比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赛道正迎来“技术+场景”的双重爆发。大模型的迭代让智能体从“能干活”变成“干得好”,比如之前用AI写代码总有些“词不达意”,现在的智能体却能根据上下文自动优化逻辑;而算力瓶颈的缓解,则让这些技术突破有了落地的底气,就像给奔跑的选手换上了更轻便的跑鞋。
投资AI智能体,本质上是投资“人类社会的效率革命”。但比起追逐热点,我更看重那些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企业。比如税务智能体,它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报税成本,更通过标准化流程减少了人为误差;电商智能体则在提升客服响应速度的同时,用大数据分析让服务更具个性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才是板块长期成长的基石。
当然,任何新兴领域都伴随着波动,基金投资更是需要长期视角。我把$弘毅远方消费升级混合A$ $弘毅远方消费升级混合C$ 加入自选时,特意研究了它的持仓逻辑——既覆盖了AI智能体的核心技术层,也关注到零售、制造等场景落地的企业,这种“技术+应用”的双轮驱动,或许能更好地捕捉行业成长的红利。
站在2025年的夏天,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AI伙伴”,我常常在想:未来的智能体会不会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而那些能在这场变革中提供核心动力的企业,又将孕育出怎样的机遇?答案或许还需要时间验证,但至少现在,我们已经能从母亲报税时轻松的笑容里,看到了这个时代向前的方向。
$弘毅远方消费升级混合A$
$弘毅远方消费升级混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