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4年底看今天,就算你告诉我今年行情会这么好,坦率说我也不敢信。
去年年底我们在纠结特朗普上台后关税2.0的冲击,在纠结内部基本面的复苏,更会纠结美股行至高位,潜在调整对我们的影响。
总之,站在市场底部看市场,很难找到好消息,直到今年4月,市场因关税而大波动时,市场更多还处于观望、怀疑的状态。
是最近的2个月,市场在部分科技板块的强势带动下一点点走出新高,我们才后知后觉,确实不一样了。
过去A股的波动往往比较大,现在沪深300为代表的权重板块波动降下来了,但科技成长板块波动还是比较大。
一方面很多公司本身的盈利波动就比较大。
另一方面A股又是一个受情绪影响很大的市场,不是过分乐观就是过分悲观,估值波动也比较大,这就造成持股持基的体验感不太好。
于是有观点觉得,这种波动大的市场不适合价投。
但大概是半个月前吧,我听了姜诚的直播(中泰资管也有整理文字稿),他认为价格波动大往往意味着你有机会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资产,也许等到下一轮情绪乐观的高点,还能更快兑现利润。
姜诚的意思我能理解,如果用饭店举例子,A股就属于翻台率比较高的那种,人少的时候去,还是能舒服把饭吃好的。
所以不是价格波动大的市场不适合价投,而是估值一直维持在高位,下不去手的市场才不适合价投。
对眼光独到的价投来说,不怕波动,就怕一直高估。
于是,这也衍生出了第二个问题,成功的价投能在大波动中找到机会,可问题在于你我普通散户,既没发现机会的慧眼,也没动态做T的技术,更没有分批补仓的子弹。
大波动对大家来说不一定是机会,反而更像夺命的镰刀,毕竟在高吸低抛,反向做T这一块,我们还是很有心得的...
做到最后,市场的价值发现没等到,自己心态先炸了,这怎么办?
我们知道基金收益率只是一个参考指标,它是一个收益区间数,而这个区间只要选得好,收益率看起来都错不了。
但对我们每天的持有来说,想把这个收益率更真实的转换到账户上,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如果拿着一个高波动的产品,向下波动的时候你不一定能拿住,可能就割肉了;向上波动的时候,你害怕再被套住,可能也拿不住,就卖飞了。
最终的结果是,涨也难受、跌也难受。
举个例子,我们请看下图——
第一张图是2023年以来,姜诚的代表产品和科创50走势的对比,从2023到现在,科创50的收益率从大幅落后变成了大幅跑赢,尤其最近一段时间,体现了极致的弹性。
我相信很多人,在2023-2024年这漫长的向下波动中,都完整经历了补仓、套牢、绝望的标准三件套,要么躺平,要么在底部区域精准割掉,指数固然涨得好,收益率很难兑现到大家的账户上。
如果拉长时间看第二张图,从2019年12月31日,科创50基日以来到现在,二者的走势对比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科创指数如果还不具有代表性,那还有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大盘成长。
从2018年底以来,从大盘成长从风格占优到落后,再到目前占优,效果是这样的。
这可能就是“流水不争先”这句话,最有意义的写照。
现实生活中,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有两辆车——其中一辆比较颠,另一辆更稳,两辆车或许都能到达终点,但也许自始至终都不怕颠的人,只是人群中的少数。
而在资本市场,当大家的决策计入了股价等干扰因素,这个选择就没那么好做了。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痛点,其实早就有了解法
作为姜诚以及其他深度价值基金的持有人,如果要我总结持有体验的话,就是波动不大、拿起来也不焦虑,回过头看,创新高的次数还不少。
当然波动低只是后视镜,我想姜诚并不会有意地牺牲收益率来换取低波动,这是他的选股框架决定的,会更考虑安全边际,重仓买入时多思考坏情况,这样重仓股在重仓期间大幅下跌的概率就降低了,最终就有了低波动高夏普的结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波动越高的资产,持有的难度就越高,区间收益率就越接近纸面富贵,意味着基民想完整吃到这份收益的难度就越高。
反之,产品的波动越低,持有难度就越低,拿得住、拿得久的概率就更高,基金收益才更有可能转化为基民账户的收益。
这样说可能还有点抽象,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
基金年报和半年报都会披露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和加权平均净值利润率,这两个指标。
前者对应了基金的收益率,代表了基金在报告期内赚钱的能力;后者对应了基民整体规模流进流出后的收益率,反映了持有人整体的收益率。
而姜诚的代表产品自从2018年底成立以来,到现在完整的7.5年里,市场总体经历了牛熊不同市场的切换,基金收益和持有人收益的情况,是这样的——
基金持有人的整体收益率,与基金净值的增长率相当接近,就算扣掉交易费用等成本,也是接近的。
这至少说明几个问题——
其一,姜诚的基金没有在某一时期内有特别明显的大起大落,所以也没有出现持有人在净值高点大规模买入,进而套牢。
其二,姜诚的基金持有人角度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大进大出。
司机开车比较稳,乘客坐车也比较踏实,虽然车外的环境有风有雨、路途也比较坎坷,但大家还是安稳的到达了终点。
行业曾经讨论很久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痛点,基金经理创造的收益怎么兑现到基民账户里,其实这个数据已经有了答案。
今年市场行情非常好,可除了眼花缭乱的“收益率”之外,加权平均净值利润率,可能同样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参考指标。
牛市99%的时间能赚钱,这不是问题。
该怎么把利润转化到大家的账户上,这不只是持有人在考虑的问题,肯定也是监管和机构在思考的问题。
买姜诚等人的缺点只是没办法暴富,但坦率说这根本就不算缺点,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持续赚钱,为什么一定要跟谁比呢?
能忽视外部记分牌,真的很不容易
这段时间是中报季,我有新建仓的股票,中报业绩大超预期吃到了涨停,更有重仓股因严重不及预期而大跌。
虽然在买入之前,我以低估值+足够的安全边际和5%左右的分红保护介入的,但坦率说,看到股价涨涨跌跌,心情还是会被股价拽着走,有时连书也看不进去。
因此我最佩服的,就是那些能真正轻视股价波动,然后更放松的去生活的那些人,这才是自由的状态。
前段时间的直播,主持人最后问姜诚的问题是,这10多年的职业生涯,最正确的变化是什么?
姜诚谈到,他最大的进步是真的可以忽视外部记分牌。
我觉得,也就是淡化股价涨跌和业绩排名那些事。
基金经理群体,是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在竞争,每天会为了排名、收益率而卷生卷死,尤其现在市场赚钱效应强,多少基金经理会因为锐度比不过同行,而被持有人、销售、公司高层上强度呢?
我觉得姜诚能“接近”这种平淡的状态,跟他本人的心性以及中泰资管“以投研为核心,不考核短期业绩排名”的制度,肯定是分不开的。
在贝塔面前,个人的力量当然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让更多的投资者真的赚到钱。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