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开实盘啦# #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用真金白银加仓,与持有人共进退"——当基金经理开始晒实盘,这个动作本身就带着破圈的勇气。在遍地"画线派"和"PPT选手"的公募江湖,鑫元基金刘俊文选择用最原始的方式证明:投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的战场。

数据背后的投资哲学
翻开鑫元价值精选A的成绩单,近1年%的净值增长确实亮眼,但更值得玩味的是0.56的年化夏普比率。这个数字意味着,在承担每单位风险时,刘俊文创造了比同类产品多36%的超额收益。当多数基金还在为"保住业绩基准"挣扎时,他选择用更积极的行业对冲策略突破舒适区。

作为复旦理学硕士,刘俊文的投资框架带着明显的科学思维烙印。他构建的"核心变量跟踪体系"像极了实验室里的控制变量实验——通过拆解宏观政策、行业周期、资金流向等核心参数,在A股与港股之间构建动态平衡。这种跨市场配置能力在去年四季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港股互联网板块估值修复遇阻时,及时切换至A股新能源赛道,既规避了单一市场波动,又抓住了估值修复的黄金窗口。

港股配置的破局之道
在管产品可投港股的特性,被刘俊文玩出了新花样。不同于多数基金简单复制A股龙头的套路,他更关注港股特有的"估值洼地+行业稀缺性"组合。比如某医疗设备龙头,在A股对应标的PE超过80倍时,港股同类企业估值仅35倍,但研发管线进度几乎同步。这种"A+H"的差价套利,本质上是对市场非有效性的精准捕捉。
更难得的是,他没有陷入"为了分散而分散"的误区。去年Q3数据显示,港股配置比例始终控制在25%-35%区间,既避免过度暴露于外汇风险,又确保组合弹性。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资产配置,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显得尤为珍贵。

多策略背后的底层逻辑
"灵活交易"四个字说起来轻松,实际操作中考验的是对市场温度的精准把控。刘俊文的择时体系融合了技术面与基本面双重维度:当某半导体龙头股价突破120日均线,同时行业景气度指数进入扩张区间,才会触发加仓信号。这种"右侧交易+左侧验证"的模式,既规避了追涨杀跌的陷阱,又不会错过趋势性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行业对冲策略并非简单的多空配对。比如在光伏板块内部,同时持有组件龙头与硅料企业,利用产业链利润分配的周期性差异天然对冲风险。这种"板块内部对冲"的创新,比传统跨行业对冲更具进攻性。

真实力还是营销噱头?
实盘组合的透明化运作,本质上是对传统基金"黑箱操作"的颠覆。当刘俊文选择公开自己的调仓记录,相当于把投资决策置于阳光之下。这种"所投即所得"的模式,既解决了基民"风格漂移"的痛点,也倒逼基金经理保持策略一致性。
但真正让我信服的,是他对回撤控制的极致追求。近1年最大回撤仅12.3%,同期沪深300指数回撤达18.7%。这种风控能力不是靠运气,而是源于对"动态止盈止损"机制的严格执行——当组合偏离业绩基准超过5%时,自动触发仓位再平衡。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背景下,刘俊文的实践给了我们三个重要启示:
1. 能力圈扩展是永恒课题:从理学思维到多策略体系的跨越,证明专业投资者必须保持终身学习
2. 透明度创造信任溢价:实盘运作让基金经理与持有人利益真正绑定
3. 跨市场配置是未来趋势:A股与港股的联动将催生更多结构性机会
当市场还在争论"主动管理VS被动投资"时,刘俊文用实盘证明:专业投资者的价值,在于用科学的方法论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这种将学术严谨与市场敏锐结合的投资范式,或许正是财富管理行业转型需要的破局之道。
关注提示:
打开天天基金APP搜索【鑫元基金刘俊文】,实时跟踪这位"实战派"基金经理的调仓动向。参与实盘组合互动活动,更有机会获得定制投资周报与市场研判内参。在震荡市里,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敢晒仓位、能控回撤、会抓机会"的基金经理。@鑫元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