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开实盘啦#
最近刷到个有意思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6.62%,超60%的基民盈利。我盯着自己账户里那只“绿得发光”的消费基,突然想起年初朋友拍着我肩膀说的话:“别光看赛道热,找个能和你‘共情’的基金经理更重要。”
直到我翻到鑫元基金刘俊文的实盘组合——这个5月刚被我“捡漏”买入、目前浮盈4.4%的基金,突然懂了什么是“共情”。

一、当“学术派”卷起来,他的“多策略”像把“万能钥匙”
第一次注意到刘俊文,是因为他的履历有点“反套路”:复旦理学硕士,9年证券从业,却不是传统“赛道型”选手。大多数基金经理喜欢贴标签(消费/科技/周期),但他的投资框架里,“能力圈”是动态的——从宏观到行业,从择时到择股,甚至港股和A股的联动,他都在“破圈”。

这让我想起去年底市场暴跌时的场景:新能源跌成“新难圆”,白酒被政策传闻砸出坑,连向来稳健的医药都跟着回调。当时我持有的某行业主题基,仓位死磕新能源,净值直接跌了15%。而刘俊文的鑫元价值精选A,同期只回撤了8%。翻他的季报才发现,他在三季度就把新能源仓位砍到20%,加仓了低估值的银行和港股公用事业——这种“不押注单一赛道”的灵活度,像极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武林高手。
更戳我的是他的“实盘诚意”。现在很多基金经理只是“管理产品”,但刘俊文直接把自己的实盘组合挂在天天基金,用真金白银和基民“同船”。我查了下,他的实盘里除了鑫元价值精选,还搭配了港股通标的和债券基金——这种“全天候”策略,哪是单纯做产品?分明是把“风险控制”刻进了骨子里。

二、A+H不是噱头,他的“跨市场”是真能“捡便宜”
买基金最怕“画饼”,尤其是“港股投资”这种常被提到的概念。很多基金挂着“A+H”头衔,结果港股仓位常年低于5%,最后还是靠A股赛道涨跌决定业绩。但鑫元价值精选不一样:我翻了它的一季报,港股仓位足足22%,重仓股里有低估值的金融地产,也有高股息的能源龙头。
为什么说这很重要?今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尾声,港股流动性压力缓解,但很多资金还在犹豫“能不能抄底”。刘俊文的逻辑很实在:“港股不是‘赌大小’,而是‘找错杀’。”他举过一个例子:某港股银行股,PB(市净率)只有0.4倍,股息率却有8%,这种“地板价”标的,在A股根本找不到。而鑫元价值精选通过A+H联动,在控制波动的前提下,确实吃到了这部分超额收益——近1年跑赢业绩基准39.19% vs 16.87%,夏普比率0.56(同类平均0.41),数据不会说谎。
我自己的体验更直观:5月买入时,市场正纠结“弱复苏”还是“强刺激”,我纠结要不要再等等。但刘俊文的实盘组合里,既有受益于经济修复的消费股,又有高股息的防御性资产,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配置,让我在市场震荡时没那么焦虑——反正他都替我“分散”好了。

三、长期主义不是口号,他的“时间观”让我愿意等
现在很多人吐槽“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本质上是“短期博弈”和“长期价值”的矛盾。刘俊文在路演里说过一句话:“我的模式不是赚情绪的钱,是赚认知的钱。”他的持仓里,没有当下最火的AI算力,也没有炒作的周期股,更多是“行业景气度+估值性价比”的平衡——比如他长期持有的某高端制造龙头,PE(市盈率)常年维持在15倍左右,业绩增速却能保持20%+,这种“慢变量”的机会,才是他能“拿得住”的底气。
我持有4个月,中间经历过市场大跌(比如6月初的调整),也经历过板块轮动(比如地产链突然爆发),但鑫元价值精选的净值始终稳稳往上。问了问持仓的朋友,发现大家的心态都变了:以前每天盯盘看涨跌,现在更关注季度财报里的行业变化——因为相信刘俊文的“宏观判断”和“行业轮动”,能帮我们过滤掉短期噪音。

写在最后:投资不是“赌”,是找“对的人”一起走
最近市场又在纠结“政策底”还是“市场底”,但我突然不慌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一个基金经理,他的策略不依赖单一赛道,他的实盘和我“共担风险”,他的长期主义让我愿意给时间。
9年从业经验、复旦硕士的学术底色、多策略的灵活度、A+H的跨市场能力——这些标签背后,是一个基金经理对“风险”的敬畏,对“价值”的坚持。而我,只是一个普通基民,幸运地在市场波动中,找到了愿意和我“风雨同舟”的那个人。

如果你也在找“能共情”的基金经理,不妨去看看刘俊文的实盘——不仅仅为了“抄作业”,而是为了理解:好的投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和一个懂你、陪你、信你的人,一起走向价值回归的那天。@鑫元基金 @鑫元基金 刘俊文
(注:以上仅为个人投资体验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