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C$ 港股投资的“稳健密码”:我为何长期锚定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
在A股与港股市场近三年的震荡调整中,我逐渐从追逐热点赛道的“激进派”,转向追求“风险可控、收益稳健”的“价值派”。而港股市场的“红利+低波”策略,就像穿越周期的“压舱石”,让我的投资组合在波动中保持了难得的稳定性。其中,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以下简称“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作为精准跟踪这一策略的工具,更是成为我配置港股的核心选择。今天,我想从策略逻辑、市场适配性、基金优势及个人投资体验四个维度,聊聊它为何值得长期持有。
先说说“港股红利+低波”策略的核心吸引力——这是一套“下有保底、上有空间”的投资逻辑。港股市场素来以“高股息、低估值”闻名,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常年股息率维持在4%-6%,部分甚至超过7%,远高于A股同类标的和银行理财收益。比如港股中的大型银行股,市盈率普遍在5倍左右,市净率不足0.6倍,股息率却能稳定在5%以上;再比如公用事业股,受经济周期影响小,现金流稳定,股息发放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这种“高股息”特性,相当于给投资加了一层“收益安全垫”——即便股价短期横盘,每年的分红也能带来可观的现金流回报,尤其适合追求“被动 income”的长期投资者。
而“低波”策略则进一步降低了投资的“心跳感”。所谓“低波”,即筛选股价波动率较低的标的,这类股票通常业绩更稳定、估值波动更小,不会像成长股那样出现“暴涨暴跌”。回顾2022年港股大跌,恒生科技指数最大跌幅超50%,而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同期最大回撤仅18%;2023年市场反弹时,指数虽未跑赢科技股,但全年涨幅也达到12%,且回撤始终控制在10%以内。这种“涨得稳、跌得少”的特性,恰好契合了我“不求短期暴利,但求长期复利”的目标——毕竟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能扛住市场下跌,才能守住长期收益。
再看当前港股市场环境,“红利+低波”策略正处于“性价比窗口期”。从估值看,截至2024年5月,恒生指数市盈率不足9倍,市净率仅1倍,处于历史10%分位以下;而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市盈率更是低至7倍,市净率0.8倍,估值优势远超A股沪深300(市盈率12倍)和美股标普500(市盈率20倍)。这种“估值洼地”意味着后续下跌空间有限,安全边际极高。从资金面看,南向资金持续加仓港股高股息标的——2023年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超3000亿港元,其中近60%流向金融、能源等红利板块,为低波红利策略提供了长期资金支撑。从政策面看,港股金融、地产等板块近期迎来政策暖风,内地对房地产的纾困政策、对银行业的风险化解支持,正逐步改善相关企业盈利预期,而这些板块正是低波红利指数的重仓领域,政策红利有望直接传导至基金净值。
接下来聊聊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的独特优势,这也是我最终选择它的关键。作为一只指数基金,它的核心优势是“透明、纯粹、低成本”,但相比同类产品,它还有三个“不可替代”的亮点:
第一,跟踪标的精准,覆盖“港股通”范围,规避流动性风险。基金跟踪的“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成分股全部来自港股通标的,日均成交额均在1亿港元以上,不会出现“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的问题。对我这种未开通港股通权限的投资者来说,通过内地基金账户就能直接申购,无需兑换港币,操作便捷性拉满。
第二,双重筛选机制,确保“红利真实、波动可控”。指数编制逻辑十分严谨:先从港股通标的中筛选过去12个月股息率前50%的股票(确保“真红利”),再从中筛选波动率后50%的标的(锁定“低波动”),最后按市值加权构建指数。这种“先选红利、再选低波”的双重筛选,相当于给投资加了“双保险”——既能拿到稳定股息,又能减少股价波动冲击。
第三,基金公司实力雄厚,跟踪误差小。摩根基金(中国)在指数投资和海外市场布局上经验丰富,团队对港股市场研究深入,成分股调整时能快速完成调仓,最大限度减少跟踪误差。我对比过同类基金,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的跟踪误差长期控制在0.3%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0.5%,确保能精准复制指数收益。
最后分享我的投资体验。2023年年初,我开始定投这只基金,每月固定投入5000元。起初3个月,基金净值因市场波动小幅回调,最大回撤不足8%,远低于我持有的港股科技基金(回撤超20%),这让我更坚定了定投决心。到2023年下半年,随着港股反弹,基金净值稳步回升,截至2024年5月,我的定投收益率已达15%,加上4%的年度股息,综合收益远超预期。更重要的是,投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焦虑——即便市场调整,基金净值跌幅也小,加上定投摊薄成本,我甚至会在调整时适当加仓,真正做到“越跌越买、越涨越安心”。
当然,我也需提醒:港股受海外利率、地缘政治影响较大,低波红利并非“零风险”;基金重仓传统行业,若市场风格转向成长股,短期收益可能落后。但对追求长期稳健、能承受中等风险的投资者来说,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仍是配置港股的优质选择——它用“红利”打底,用“低波”控险,用“指数化”降本,完美契合“穿越周期、稳健增值”的需求。
未来,我计划继续加大定投力度。我相信,港股的估值洼地不会一直存在,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红利释放,低波红利板块的估值将逐步修复,而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会成为我分享这一红利的最佳工具。如果你也在寻找“不折腾、能赚钱”的港股基金,不妨多关注它——

或许它会成为你投资组合中最“省心”的那部分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