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C$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需求愈发迫切。红利策略作为穿越周期的经典工具,其配置价值在低利率、高波动的市场中持续凸显。从宏观环境看,国内经济处于温和复苏阶段,企业盈利修复节奏分化,传统行业龙头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和分红能力,成为资金避险的首选。国家明确提出央企需提升分红频次与比例,叠加潜在的股息税减免预期,进一步强化了红利资产的吸引力。港股市场因估值洼地属性,叠加全球资金再配置趋势,其红利低波策略的配置价值更值得关注。红利低波策略的核心在于筛选高股息、低波动的优质标的,这类资产往往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经营现金流。以港股为例,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成分股中,金融、公用事业等板块占比超60%,这些行业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低,抗周期性强。当前该指数的股息率高达7.66%,显著高于A股同类指数,且市净率仅为0.59倍,估值安全边际充足。历史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该指数年化夏普比率达1.04,在震荡市中展现出显著的防御性。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跟踪的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通过双重筛选机制构建组合:首先从港股通标的中选出股息率前75%的股票,再从中剔除波动率最高的25%,最终保留50只兼具高分红与低波动特质的标的。这种策略有效规避了单一行业过度集中风险,同时通过行业中性配置(如金融、能源、工业等)分散风险。基金经理采用量化模型动态调整权重,避免人为干预导致的风格漂移。历史业绩显示,该基金近一年超额收益达10.69%,最大回撤仅为-9.41%,显著优于同类产品。港股通红利资产正迎来政策与估值的双重催化。国内险资、理财资金等长线资金持续增配港股,而海外资金因美联储降息预期回流新兴市场,进一步推升港股流动性。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通过指数基金布局既能规避个股踩雷风险,又能享受港股通标的与A股之间的估值收敛红利。该基金支持场外申赎,费率仅为0.6%/年,长期持有成本优势明显。在全球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关税战等因素对市场造成持续扰动。以2018年中美贸易战为例,当年MSCI全球指数下跌8.7%,而标普全球高股息指数仅下跌2.3%,显示出红利策略的防御特性。历史数据表明,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期,投资者更倾向于追求确定性收益,而高股息资产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当前低利率环境持续,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8%左右,使得传统固收资产吸引力下降,而红利资产的股息率显著高于无风险收益率,形成明显的收益差。港股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突出,恒生指数股息率中位数达到3.8%,港股通高股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更是达到5.73%,显著高于上证A股2.1%的平均股息率。这些高股息股票主要集中在能源、公用事业、金融等刚需行业,企业基本面稳定,盈利能力较强。以2023年数据为例,港股能源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3%,公用事业为9.8%,金融业为10.2%,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采用系统化的双重筛选机制,先从港股通标的中选取股息率排名前300的股票,要求连续三年分红且股息支付率不低于30%,再从中挑选出股价波动率最低的100只标的构成投资组合。这种策略在震荡市中展现出强大的防御能力,该基金跟踪的指数年化波动率为18.7%,低于恒生指数的22.3%和港股通高股息指数的20.1%。在2022年市场大幅调整期间,该指数下跌19.68%,但相较于恒生指数34.6%的跌幅表现出明显抗跌性;而在2024年的反弹行情中,该指数强势反弹26.87%,超越恒生指数21.4%的涨幅。该基金的行业分布均衡,前三大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24.3%)、银行(20.8%)和煤炭(17.1%),合计占比62.2%。这些行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的分红能力,如港股银行业2023年平均分红比例达到35.2%,交通运输业为32.8%。从估值角度看,港股市场目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恒生指数市盈率为8.5倍,低于过去十年平均的11.2倍,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安全边际。资金流向数据显示,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2025年上半年净流入金额达380.6亿元人民币,下半年至今净流入674.3亿元,显示机构投资者对港股价值的认可。该基金管理规模为12.77亿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净值增长3.71%,近六个月累计收益10.31%,自2017年12月成立以来总收益率达53.18%,显著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27.32%的表现。投资者可通过定期定额方式参与,建议投资期限不少于三年,以充分发挥复利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