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 布局港股红利,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为何是优选?
在震荡加剧的市场环境中,“稳健”逐渐成为投资者的核心诉求,而港股红利+低波策略凭借“高股息+低波动”的双重特性,成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其中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以下简称“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更是我长期关注并配置的重点标的,其投资逻辑与实际体验,都让我对港股红利资产的价值充满信心。
先从港股红利+低波策略的底层逻辑说起。红利策略的核心是聚焦高股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定的现金流和较强的盈利韧性,即便在市场下行期,也能通过持续分红为投资者提供“现金收益缓冲”;而“低波”则是在红利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波动率较低的标的,相当于给投资加了一层“风险滤镜”——既能避开短期股价大幅震荡的风险,又能通过股息再投资实现复利增长。这种“攻守兼备”的特性,恰好契合当前市场对“确定性收益”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利率波动、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背景下,红利+低波策略的优势愈发凸显。
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作为跟踪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被动型产品,完美复刻了这一策略的核心优势。从指数成分股来看,其筛选范围聚焦港股通内的标的,既规避了港股市场中部分流动性不足的个股风险,又能精准捕捉A股投资者可及的优质红利资产——成分股多为金融、公用事业、能源等传统行业龙头,比如大型银行、电力企业等,这些企业不仅分红比例稳定(多数常年分红率超4%),且股价波动率远低于港股市场平均水平,比如2023年港股市场整体波动率超20%时,该指数波动率仅12%左右,抗跌属性十分突出。
我对这款基金的投资体验,也印证了其“稳健”的特点。2022年港股市场经历深度调整时,我首次尝试定投该基金,当时市场情绪低迷,不少权益类基金净值回撤超30%,但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凭借成分股的低波属性,最大回撤仅15%左右,且期间并未暂停分红,每季度的分红到账,既缓解了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焦虑,也让我能通过“分红再投”买入更多份额,摊薄持仓成本。到2023年港股红利板块回暖时,基金净值不仅快速收复失地,还实现了10%左右的年度收益,这种“跌得少、涨得上”的表现,让我逐渐加大了配置比例。
除了策略本身的优势,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的产品设计也很贴合普通投资者需求。作为指数基金,它的管理费仅0.5%/年,远低于主动管理型的港股基金(通常1.5%/年以上),长期持有能有效减少费率对收益的侵蚀;同时,基金仅投资港股通标的,无需额外开通港股账户,也不用承担换汇成本,投资者用人民币就能直接参与,操作便捷性拉满。此外,指数每半年会进行一次调仓,自动剔除股息率下降、波动率升高的个股,纳入新符合标准的标的,相当于“自动优化”持仓,避免了主动基金“踩雷”或风格漂移的风险。
我长期看好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还基于对港股市场未来的判断。当前港股市场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恒生指数市盈率不足10倍,而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市盈率仅8倍左右,股息率却超5%,对比A股红利指数(股息率约3.5%)和美股红利指数(股息率约2.5%),具备明显的“估值洼地+高股息”优势。随着国内经济回暖、港股通机制持续优化,以及全球资金对高股息资产的配置需求上升,港股红利板块的估值修复空间值得期待,而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作为精准跟踪这一板块的工具,无疑能成为投资者分享红利的优质选择。
当然,投资没有“稳赚不赔”的标的,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港币汇率波动可能影响人民币收益,若未来市场利率大幅上升,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可能下降。但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将其作为组合中的“稳健仓位”,搭配少量成长型资产,既能平衡整体风险,又能获取稳定的股息收益,这种“攻守兼备”的配置逻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策略逻辑、历史表现,还是产品设计来看,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都是布局港股红利+低波策略的优选。对于追求稳健收益、能承受短期市场波动的投资者来说,长期持有这款基金,既能规避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也能在港股红利资产的估值修复中,收获“确定的幸福”。@摩根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