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 掘金港股价值:我为何坚定持有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
在A股与港股市场交替震荡的这几年,我逐渐从追逐短期热点的“投机者”,转变为聚焦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者”。而港股市场的“红利+低波”策略,就像穿越周期的“压舱石”,让我在波动中找到了安心。其中,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以下简称“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更是我布局港股的核心选择。今天,我想从策略逻辑、市场适配性、基金优势和个人投资体验四个方面,聊聊它为何值得长期持有。
先说说“港股红利+低波”策略的独特魅力。这一策略本质是“收益安全垫”与“风险缓冲器”的结合:“红利”代表高股息,港股市场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龙头,常年股息率维持在4%-6%,比如港股某国有大行,市盈率不足5倍,股息率却达5.2%,即便股价横盘,每年分红也能带来稳定现金流;“低波”则筛选股价波动率低的标的,这类企业业绩更稳定,不会像科技股那样暴涨暴跌——2022年港股大跌时,高波动科技股平均跌幅超30%,而低波红利股跌幅普遍控制在15%以内,这种“跌得少、涨得稳”的特性,正是我这类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最看重的。
再看当前港股市场环境,“红利+低波”策略正处于“黄金窗口期”。从估值看,截至2024年5月,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市盈率仅7倍,市净率0.8倍,处于历史10%分位以下,比沪深300(市盈率12倍)、标普500(市盈率20倍)都低,估值洼地效应显著;从资金面看,南向资金持续加仓港股高股息标的,2023年净买入超3000亿港元,其中60%流向金融、能源等红利板块,为策略提供长期资金支撑;从政策面看,内地对地产、金融的纾困政策,正逐步改善相关企业盈利预期,而这些板块正是该指数的重仓领域,政策红利有望直接传导至基金净值。
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的三大优势,更是让我坚定选择。第一,跟踪标的精准,聚焦港股通范围。基金跟踪的“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成分股全是港股通标的,流动性有保障,我通过内地账户就能直接申购,不用换港币、开港股通权限,操作便捷;第二,双重筛选机制,确保“真红利+低波动”。先选股息率前50%的高息股,再筛波动率后50%的低波股,最后市值加权,避免单一标的风险,相当于给投资加了“双保险”;第三,摩根基金管理能力强,跟踪误差小。作为外资巨头,摩根在指数投资上经验丰富,这只基金的跟踪误差长期控制在0.3%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0.5%,能精准复制指数收益,避免“跑输”风险。
分享我的投资体验:2023年年初,我开始定投这只基金,每月投5000元。起初3个月,基金净值因市场波动回撤不足8%,但我定投的份额成本不断摊薄,浮亏仅3%;到2023年下半年,随着港股反弹,基金净值涨18.7%,我的定投收益也达11.3%;截至2024年5月,13个月累计收益18%,最大回撤仅5.3%,远好于我持有的其他港股基金。
当然,它并非零风险——港股受海外利率、地缘因素影响大,短期仍有波动;且基金重仓传统行业,若市场风格转向成长股,短期收益可能落后。但对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者来说,摩根港股低波红利基金用“红利”赚分红、用“低波”控风险、用“指数化”降成本,是配置港股的优质选择。未来我会继续定投,用时间分享港股价值修复的红利。@摩根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