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全球进入“低利率常态化”阶段后,红利资产的配置逻辑发生深刻变化。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基金所代表的高股息策略,正从传统防御工具转变为资产配置的核心底仓,其底层逻辑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全球资产定价体系的范式转移
当美联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2%以下,欧日央行继续实施负利率政策时,传统“股债平衡”策略的有效性下降。以美国为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0年的1.5%降至2025年的2.8%,而标普500红利指数股息率升至4.2%,首次超过国债收益率 。这种“股债利差倒挂”现象在港股市场更为显著: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股息率7.36%,是同期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2.9倍 。资金从债券向红利资产的迁徙,本质上是对无风险收益坍塌的被动应对。
二、国内财富管理的结构性变革
随着六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平均收益降至2.5%,居民财富配置需求发生质变。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通过基金渠道配置红利资产的规模同比激增120%,其中超60%流向港股通标的。这种趋势与新“国九条”政策形成共振——上市公司分红率中位数从2023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41%,港股通标的中连续五年分红的央国企占比超50%,为红利策略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支撑 。
三、市场风格切换的底层逻辑
当前A股处于“慢牛”震荡期,成长股估值分化加剧,而港股通红利资产展现出独特的配置价值:一方面,低估值特性(平均市净率0.63倍)提供安全边际,即使在市场回调时,基金持仓的公用事业、能源板块跌幅也较大盘收窄30%以上;另一方面,国企改革深化推动的分红率提升(如某电信企业将分红比例从40%提至50%),为股价提供长期驱动力 。这种“估值修复+盈利增长”的双击逻辑,在2025年上半年已得到验证——基金年内40次创新高,近一年收益率达25.67% 。
四、策略迭代与风险控制
摩根基金的量化体系通过“股息率+波动率”双因子模型,动态优化持仓结构。例如,在2025年7月市场回调期间,基金通过减持交易拥挤度高的金融股,增持估值处于历史10%分位的工业股,有效控制回撤并捕捉反弹机会 。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得基金在保持高股息率的同时,年化波动率较同类产品低15%,真正实现“攻守兼备”。
在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下,红利资产的价值重构仍在持续。$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基金通过科学的策略设计与动态管理,正成为投资者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压舱石”。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长期投资者而言,在当前估值洼地布局这类资产,或许是穿越周期的最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