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 港股震荡期,为何我坚定持有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
最近港股市场波动依旧频繁,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纠结“要不要离场”“该选什么标的抗风险”。而我从去年入手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后,虽也经历过净值波动,但始终没有轻易赎回——不是盲目坚持,而是对“红利+低波”这一策略,以及这只基金的底层逻辑有足够信心。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也希望能给同样关注港股投资的朋友一些参考。
先说说我为什么会盯上“港股红利+低波”这个赛道。港股市场以价值股为主,金融、地产、消费等传统行业占比高,很多企业盈利稳定、分红政策成熟,本身就具备“红利属性”;但同时,港股受外围市场利率、汇率等因素影响较大,波动往往比A股更剧烈,“低波”策略恰好能通过筛选波动率较低的标的,降低组合的整体风险。简单说,“红利”负责“打底”——靠稳定分红提供现金流回报,“低波”负责“护航”——用低波动特性平滑市场震荡,二者结合,简直是为风险偏好中等、追求长期稳健收益的投资者量身定制。
而在众多跟踪港股红利低波指数的基金中,我最终选择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主要看三个核心优势。
第一是指数编制逻辑够“硬核” 。这只基金跟踪的是“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其选股流程相当严谨:先从港股通标的中筛选出过去12个月股息率前30%的股票,再从中剔除波动率最高的20%,最后按波动率反向加权——也就是说,股息率越高、波动率越低的股票,在指数中的权重越大。这种“先选红利、再筛低波”的双重筛选机制,能有效避开“高股息陷阱”(比如某些因业绩恶化导致股息率被动抬高的企业),同时聚焦真正兼具收益性与稳定性的优质标的。对比其他同类指数,它的成分股更偏向“真红利、真低波”,长期表现也更稳健。
第二是基金运作的“纯粹性”与“便利性” 。作为指数基金,它不依赖基金经理的主动选股能力,完全复制指数成分股,透明度极高——打开基金季报,就能清楚看到持仓的每一只股票、权重占比,不用猜基金经理的操作思路。而且它聚焦“港股通”标的,不用换汇、没有QDII额度限制,普通投资者用人民币就能直接购买,申赎流程和买A股基金一样方便,解决了个人直接投资港股的诸多门槛问题。
第三是管理人的“专业性”加持 。摩根基金在指数投资领域经验丰富,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指数产品的管理上,有成熟的风控体系和量化投研能力。这只基金成立以来,跟踪误差控制得相当好,基本做到了“紧跟指数、少偏离”,对于指数基金来说,“精准跟踪”就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毕竟我们买指数基金,就是为了享受指数本身的长期收益,若基金跟踪误差太大,反而会偏离投资初衷。
再说说我的实际投资体验。我是去年三季度开始定投这只基金的,当时港股正处于低位震荡,很多人对港股信心不足。但我认为,市场低迷时往往是布局高股息资产的好时机——此时股息率普遍较高,且低波标的抗跌性更强。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四季度港股受美联储加息放缓等因素影响反弹,这只基金净值随之回升;今年二季度港股再次回调,它的回撤幅度明显小于恒生指数和恒生高股息指数。截至目前,我定投一年多的收益率虽然不算“惊艳”,但跑赢了同期恒生指数,且期间最大回撤不到10%,持有体验比直接买港股个股或纯红利基金舒服得多。
当然,也有人会问:“现在港股估值已经很低了,还需要‘低波’策略吗?”我的答案是“需要”。估值低不代表不会再跌,外围市场的不确定性仍在,低波策略能帮我们在“抄底”过程中更从容;而且从长期看,即使港股进入牛市,低波红利标的也能凭借稳定的分红和适中的涨幅,提供“进可攻、退可守”的回报。
对我来说,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更像是我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它不会像成长股基金那样暴涨,但能在市场震荡时守住本金,在市场回暖时跟上节奏,长期累积下来的收益并不逊色。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想追逐短期热点、更看重“睡得着觉的收益”,不妨多关注这只基金;如果已经持有,建议给它多一点时间,毕竟“红利+低波”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在短期震荡中体现,而是在穿越牛熊的长期周期里慢慢绽放。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们对港股红利低波策略怎么看?有没有持有这只基金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投资体验!@摩根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