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看好红利的,长期看好。
红利就是好机会。
红利板块的核心标的多为成熟期企业(如公用事业、能源、金融、消费龙头等),这类公司营收与利润波动小,现金流创造能力稳定,分红政策受经济短期波动影响较小。
抗跌性显著:在经济下行或市场熊市阶段,高股息股票因 “分红确定性” 成为资金避险港湾。
弱周期属性:经济扩张期,红利股虽涨幅可能不及成长股,但在经济滞胀或衰退期,其 “分红托底” 特征能提供稳定收益。
红利板块的长期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赖 “分红再投资” 的复利效应 —— 即分红资金不取出,而是继续买入更多股票,形成 “本金 + 分红→更多股份→更多分红” 的循环。
长期资金适配性:对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而言,红利再投资可对冲通胀(分红增速长期略高于 CPI),同时通过 “时间 + 复利” 积累可观财富,尤其适合 “退休规划”“跨周期配置” 等需求。
红利板块普遍具备 “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股息率” 的估值特征,长期来看,低估值意味着较高的安全边际和潜在收益空间。
估值修复逻辑:高股息股票若股息率长期高于无风险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市场会通过 “买入推升股价” 缩小这一差距,形成估值修复动力。
传统红利板块以能源、公用事业、金融等周期性行业为主,但近年来 “新红利” 标的(如高分红的制造业龙头、消费蓝筹)逐渐崛起,优化了板块的长期成长性。
行业韧性增强:传统红利行业(如电力、煤炭)受益于 “能源安全”“公用事业保供” 等政策,分红稳定性提升;新兴红利行业(如家电、汽车零部件)则依托国产替代、全球化布局,在保持高分红的同时,具备一定成长弹性(如格力电器、福耀玻璃等)。
分红可持续性验证:A 股连续 10 年分红的公司中,近 70% 来自红利板块,且平均分红率(分红 / 净利润)稳定在 30%-50%,远高于市场平均的 20%,显示其盈利质量足以支撑长期分红。
红利板块的长期价值,不在于短期爆发力,而在于 “抗波动 + 稳收益 + 复利积累” 的综合能力。长期投资而言,将其作为组合中的 “压舱石”(建议配置比例 10%-30%),可平衡成长股的高波动风险,尤其在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市场风格偏向防御时,其价值更为凸显。
------------------------------------------
各种红利里面,选择$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OTCFUND|005051)$ $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C(OTCFUND|005052)$最好
一、战略价值
1. 双重筛选机制构建抗跌组合
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通过股息率 + 波动率双重筛选机制,从港股通标的中精选 50 只股票:
高股息属性:当前指数股息率超 7%,显著高于恒生指数(3.2%)和 A 股红利指数(5.5%),成分股多为中国移动、汇丰控股等现金流稳定的行业龙头,分红连续性强。例如,中国移动 2025 年上半年派息率达 70%,股息率 6.2%。
低波动特性:通过剔除波动率最高的 25 只股票,指数年化波动率较恒生指数低 30%。在 2022 年港股大跌期间,指数最大回撤仅为恒生指数的 1/3,展现出极强的抗跌性。
2. 估值与政策的双重红利
估值历史低位:当前指数市净率(PB)仅 0.4 倍,处于近十年 3% 分位以下,较 A 股红利指数(PB 0.7 倍)和美股标普 500 红利指数(PB 2.1 倍)更具安全边际。
政策强化分红确定性:国内 “新国九条” 要求央企、国企提升分红水平,指数成分股中这类企业占比超 60%。例如,华润电力 2025 年承诺分红比例不低于净利润的 50%,股息率达 6.5%。
3. 资金面的正向循环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2025 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近 7000 亿港元,其中高股息蓝筹股是配置重点。摩根该基金规模已超 85 亿元,成为同类中规模最大的产品。
机构资金高度认可:基金机构持仓占比超 70%,险资、养老金等长线资金持续增持,降低了指数波动并形成正向反馈。
二、产品设计
1. 费率结构的竞争力
C 类份额优势:年化总费率 0.80%(管理费 0.50%+ 托管费 0.10%+ 销售服务费 0.20%),持有超过 7 天免赎回费,适合短期波段操作。
规模效应下的稳定性:同类产品华宝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 ETF(0.6% 费率)虽费率更低,但摩根基金规模更大(超 85 亿元),流动性更优,日均成交额 1.15 亿元,适合大额资金进出。
2. 精准跟踪与风险控制
严格的跟踪机制:基金采用完全复制策略,日均跟踪偏离度控制在 0.35% 以内,年跟踪误差不超过 4%。2025 年一季度,基金净值增长率 32.05%,跑赢业绩基准 2.43%。
流动性管理能力:标的指数成分股日均成交额超 50 亿港元,基金持仓集中度低(单一个股权重上限 5%),避免 “流动性黑洞” 风险。
3. 汇率风险的自然对冲
港币计价资产的天然优势:基金投资于港股通标的,港币与美元挂钩,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可通过港股资产的美元属性部分对冲。
三、产业趋势
1. 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受益逻辑
美元降息周期开启:美联储 2025 年 7 月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港元拆息(HIBOR)同步下行,降低高股息资产的机会成本。摩根该基金近 1 个月涨幅 3.17%,显著跑赢恒生指数(1.8%)。
资金再配置效应:在 “东稳西荡” 的全球格局下,港股成为国际资本规避美元资产风险的重要选择。韩国资管机构 2025 年前 5 个月在港交易额达 1.5 万亿港元,是去年全年的 2.8 倍。
2. 港股盈利增长的确定性
盈利修复预期:恒生指数成分股 2025 年净利润增速预计达 15%,其中金融、能源板块贡献超 60% 增量。
估值修复空间:当前港股 PE(10 倍)较美股(22 倍)和 A 股(15 倍)折价明显。若外资持股比例从当前的 18% 提升至历史均值 25%,有望带来超万亿港元增量资金。
3. 政策催化的潜在机会
港股通标的扩容:2025 年 8 月港股通标的数量从 500 只增至 800 只,新增标的中高股息股占比超 30%,为基金提供更多配置选择。
红利税调整预期:若港股通红利税从 20% 降至 10%,指数成分股实际股息率将提升至 7.7%,进一步增强吸引力。
四、配置策略
1. 长期配置者:把握估值修复红利
核心逻辑:将基金作为港股红利主题的核心配置(占权益仓位 10%-15%),持有 3 年以上以享受估值修复与股息复利。参考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全收益指数,近 5 年年化收益达 12.3%,显著跑赢沪深 300(6.8%)。
2. 波段交易者:捕捉政策与事件催化
关键节点:关注美联储议息会议、港股通扩容名单、央企分红预案等事件。例如,在 2025 年 8 月港股通扩容前加仓,事件落地后减持,可捕捉 5%-8% 的短期收益。
3. 风险对冲者:构建跨市场组合
分散配置:将基金与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基金(如 XBI)按 3:1 比例配置,降低单一市场波动影响。例如,2025 年一季度美股科技股回调时,港股医疗板块逆势上涨 12%,有效平滑组合波动。
-------------------------------------------------------------------------
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 A/C对港股通红利资产的精准捕捉能力,以及依托摩根资产管理指数管理优势形成的低摩擦成本、高流动性、强政策适配性的投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