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赛道持续活跃 行情空间有多大?#
$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A$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板块的投资者,我对创新药赛道的持续活跃行情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技术突破加速,这个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而在众多布局该赛道的基金中,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A凭借其独特的投资逻辑和出色的业绩表现,成为我个人投资组合中的重要一环。
一、行业底层逻辑: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我选择坚定看好创新药赛道,核心原因在于其底层逻辑的根本性转变。过去,国内医药企业多以仿制药为主,利润空间受集采挤压严重。但近年来,国家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将审评审批周期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并首次设立商保创新药目录,这相当于为创新药开辟了“双通道”——既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又拓宽了支付渠道。这种政策红利让我想起2015年前后的新能源产业,当时政策扶持催生了宁德时代等巨头,如今的创新药似乎正在复制这一轨迹。
技术层面,中国创新药已从“跟跑”迈向“并跑”。基金经理张弘在调研中提到,当前行业正处于Gartner曲线的渗透率黄金拐点(5%-30%),这意味着随着PD-1抑制剂、CAR-T疗法等技术的成熟,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将显著加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25年上半年国内获批的43个创新药中,有不少是针对肿瘤、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的突破性疗法,这种临床价值的提升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议价能力。
二、基金投资策略:聚焦全球化与差异化
在具体选择基金时,我特别看重两点:一是能否真正捕捉到行业,二是能否通过策略实现超额收益。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A的运作模式恰好契合了我的需求。
基金经理张弘的“双轨制”投资策略让我眼前一亮:一方面深度挖掘国内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药企,如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等,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通过BD交易将管线授权给欧美药企,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额突破480亿美元,这种“技术输出”模式让我看到了中国药企的崛起;另一方面,基金还布局了港股中质地更优的标的,比如百济神州,其国际化团队和海外临床试验能力显著优于A股同类公司。这种“A+H”的配置策略,既规避了单一市场的风险,又能充分享受全球创新药估值体系重构的红利。
更让我认可的是,基金在风险控制上的前瞻性。当行业处于泡沫期时,张弘会主动降低估值过高的CXO(医药研发外包)仓位;而当集采政策明确不涉及创新药、医保支付天花板提升至100亿/品种后,又果断加仓临床数据即将兑现的标的。这种“逆周期”操作让我想起2022年市场恐慌时,基金逆势增持创新器械龙头,随后在2023年行业反弹中获得超额收益的经历。
三、投资体验:在波动中收获成长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深知创新药投资不可能一帆风顺。2024年下半年,受美国大选药价政策预期影响,港股创新药企一度回调超过20%。但我没有选择赎回,因为我清楚:特朗普政策主要针对跨国药企,而中国创新药多通过授权生产模式参与国际竞争,直接影响有限。这种理性判断源于对基金持仓结构的深入理解——前十大重仓股中,70%的企业已建立起自主可控的研发体系,且海外收入占比超过30%。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基金在应对市场波动时的灵活性。2025年一季度,当AI制药概念兴起时,基金迅速配置了具备AI辅助药物设计能力的企业;而当二季度部分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因现金流问题股价承压时,又及时调整持仓,转向临床III期数据即将披露的“准上市”企业。这种动态平衡的能力,让我在享受行业收益的同时,还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四、未来展望:在确定性中寻找增量
展望后市,我认为创新药赛道至少存在三大增量空间:
1. 支付体系升级:商保目录的设立将释放高值创新药的需求,预计到2027年,商业健康保险对创新药的支付占比将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
2. 技术融合加速:基因编辑、mRNA等颠覆性技术与传统制药的结合,可能催生像Moderna这样的“现象级”企业。
3. 全球化2.0阶段:中国药企从单纯的产品授权转向与国际巨头联合研发,这种“深度绑定”模式将带来更可持续的收益。
当然,风险也不容忽视。研发失败率高、国际化合规成本上升等问题,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面临现金流压力。但我始终相信,真正具备First-in-Class(同类首创)能力的企业,终将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结语:用长期主义拥抱产业变革
回顾投资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A的历程,我最大的感悟是:在创新药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有深厚产业积累的基金公司,选择懂技术、懂政策的基金经理,选择能穿越周期的优质标的,远比追逐短期热点更有价值。
正如张弘在调研中所说:“创新药投资就像培育一颗参天大树,需要耐心等待种子发芽、生根、结果。” 我愿意继续持有这只基金,用长期主义的心态,见证中国创新药从“全球仿制药工厂”向“全球创新药策源地”的历史性跨越。如果你也认同创新药的长期价值,不妨像我一样,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毕竟,真正的金矿往往不在地表,而在深处的岩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