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基金调研团#
最近参加了一场关于医药基金经理张弘的调研,收获颇丰。
01
深耕医药
张弘的背景可以用“专业相关+长期深耕”来概括。
他本硕都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医学相关的学习经历。2009年,还曾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从2010年开始,他进入券商从事医药行业研究,一做就是五年。
2015年他转向买方,加入兴全基金担任研究员,两年后又转战华泰柏瑞基金,2019年起正式担任基金经理。
从卖方到买方,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他在医药行业二级市场投研领域积累了超过15年的经验,也经历了2014年-2015年、2019年-2020年、2025年以来三次医药牛市,以及间隔其中的波动,这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当前,他管理着3只主动权益基金,其中两只是医药主题基金。
其一是专注A股市场医药行业的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其二是大比例投向港股市场医药行业的华泰柏瑞港股通医疗精选混合,前者由他自2024年2月19日管理至今,后者则是今年6月下旬新晋成立。
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很好地分享了这轮创新药行情带来的收益机会,今年以来累计收益率达到50.78%,收益表现亮眼。
在此次调研中,张弘围绕创新药分享了不少观点,一起来看看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吧。
02
快速渗透
在调研中,他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交叉点上,即技术迭代和政策红利开始同步发力,未来有望迈入一个更高质量、更具持续性的新发展阶段。
张弘提到他喜欢用Gartner曲线模型来分析中国创新药的发展阶段。
他将行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预期上升期(市场渗透率0%~5%)、快速爬坡期(5%~30%)和稳定期(超过50%)。
从当前来看,国内创新药市场渗透率已经从2021年的11%上升到了2025年的25%,正处在快速爬坡的中段,海外市场则处于早期拓展阶段,整体呈现“国内+海外”双轨并行的格局。这种结构,加上中国创新药企在ADC、双抗等技术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为行业构建了一个持续3到5年的景气周期。
这一轮景气周期还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支撑。
2020到2022年间达成的海外授权项目,将在2025到2027年集中进入商业化阶段,形成业绩释放的接力梯队。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行业会有一批明确可预期的增量贡献,对不少企业来说是重要的业绩支撑。
03
政策红利
政策方面,他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正迎来多维度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制度设计上,也反映在支付能力和市场空间的拓展上。
医保体系就是其中的重要支撑之一,全国医保年收入大约3万亿元,其中职工医保收入约2万亿,居民医保约1万亿,为创新药的支付能力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保障。
另外,单品种医保支付上限从50亿提高到了100亿,创新药被明确排除在集采之外,定价权也得到了制度性保护,这些举措实际上为创新药的发展打开了空间。
商业保险也正逐步成为支付体系的重要补充。
这种“基础医保+商保补充”的双层支付结构,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进一步打开国内创新药的市场空间。
再加上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合出台的创新药支持政策,从研发到支付的全周期政策闭环已经初步形成。
04
估值有空间
从估值角度,张弘认为,中国创新药企目前的总市值大约为2.7万亿元,但按照国际估值体系测算,合理水平应在3.7到3.8万亿元之间,仍有大约40%的提升空间。
虽然目前中国前15家药企的市值仍低于欧美同行,但研发管线的丰富度已经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核药、小核酸等新兴技术领域未来出现突破时,很可能引发一轮估值重估。
05
投什么
关于创新药未来的投资策略,张弘也分享了他的看法。
他认为短期应关注BD授权交易、临床三期数据和海外上市放量这三大催化剂,而中长期来看,ADC、双抗等成熟技术的持续迭代,以及核药、小核酸等新赛道的突破,将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投资标的上,港股企业由于更高的国际化程度和更强的BD兑现能力,更适合做底仓配置,而A股企业则因估值弹性更大,更适合参与临床数据和政策博弈。
当然,投资过程中也要注意风险控制,部分估值过高的企业可能面临预期修正压力,应优先选择那些盈利兑现能力强、现金流稳定的头部企业。
至于美国的药价谈判等政策,可能带来一定间接影响,但由于中国创新药的授权交易不涉及实物出口,整体影响相对有限。
06
最后
整个调研下来,不难看出张弘对中国创新药未来的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我们也期待他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