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资源混合C$ 从稀土坑里爬出的淘金者:我的沪港深资源投资手记
2023年夏天,当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稀土矿场调研时,绝对想不到自己会在两年后靠稀土投资实现财务小目标。那时候的稀土价格像坐过山车,我在矿场看到堆积如山的稀土氧化物,每吨报价还不到40万元。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矿场边上停着三辆挂着新能源汽车牌照的特斯拉——这或许是未来需求爆发的先兆。
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锚点
2023年底,我开始系统研究稀土产业链。当时行业正经历产能过剩的阵痛,北方稀土的股价趴在地板上,市场对稀土的预期降到冰点。但我发现了两个关键信号:一是工信部开始试点稀土开采配额电子证照系统,二是特斯拉Model Y的永磁电机供应商金力永磁在港股逆势上涨。这让我意识到,政策收紧和需求升级可能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选择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资源混合C,是因为它满足了我的三个核心诉求:跨市场布局(沪港深三地资源股全覆盖)、全产业链覆盖(从稀土采矿到永磁材料)、周期成长双驱动(吴国清团队对稀土永磁和黄金板块的深度研究)。记得2024年春节前,我在基金持仓里看到中科三环、金力永磁等标的,立刻意识到这是布局稀土永磁的绝佳窗口。
二、用「笨办法」打赢科技战
我的投资策略很简单:盯住两个屏幕,一个看政策,一个看库存。2024年8月,当看到工信部发布《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时,我果断加仓。当时市场还在担心配额收紧会影响短期供给,但我知道,真正的机会在下游需求爆发后的价格弹性。
最惊险的操作发生在2025年3月。当时稀土价格突然暴跌,基金净值回撤超过15%。我没有恐慌抛售,反而在净值下跌时分批买入。因为我发现两个积极信号:一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0%,二是基金经理在季报中提到「维持稀土永磁重点配置」。事实证明,这波回调是主力资金的洗盘,随后稀土价格在政策利好和需求旺季的双重推动下,三个月内反弹超50%。
三、在波动中淬炼投资哲学
投资这两年,我总结出三条铁律:
1. 政策比技术更重要:当看到区块链技术被引入稀土溯源系统时,我意识到行业规范化将淘汰落后产能,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
2. 需求比供给更关键:2025年上半年,尽管稀土开采指标同比增加10%,但新能源汽车和风电的需求增速超过30%,这种剪刀差才是价格上涨的核心动力。
3. 基金经理比K线更可靠:吴国清团队在周期股投资上的深度研究,让我在稀土价格低迷时保持信心。他们对产业链的理解,远非普通散户看新闻所能企及。
最得意的一次操作是在2025年7月。当时市场传言特斯拉将采用无稀土电机,稀土板块应声下跌。我没有跟风抛售,反而在下跌时加仓,因为我知道:技术替代需要时间,而短期内稀土永磁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一周后,特斯拉澄清传闻,稀土板块单日涨幅超8%,我的持仓也因此实现了「V型反转」的收益。
四、写给后来者的经验之谈
1. 不要预测市场,要理解周期:稀土价格的波动本质上是供需周期的体现,与其纠结短期涨跌,不如研究行业基本面的变化。
2. 用组合对冲风险:我将70%的资金配置在沪港深核心资源混合C,30%配置在黄金ETF,这种组合在2025年上半年的地缘政治冲突中表现出色。
3.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花了三个月时间研究稀土产业链,从采矿到分离,再到永磁材料应用,每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笔记。这种深度认知让我在市场恐慌时保持理性。
站在2025年的秋天回望,我庆幸自己在稀土坑里坚持了下来。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市场最绝望的地方。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资源混合C不仅是我资产增值的工具,更是我理解周期、认知世界的窗口。未来,我会继续用这种「笨办法」在资源投资的赛道上深耕,因为我相信: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永远是投资世界的生存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