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场震荡走高:上涨4034,下跌1220,涨停123,跌停2
又是新高的一天,上证指数涨幅0.85%,收于3728,盘中最高到3745,这个数字超越了2021年2月份的3731,是近10年的新高。
再往上涨,就是2015年6月的5178了,我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进入到金融行业了。从职业生涯来看,算是高位接盘,但是从自己的账户来看,10年从A股赚了不少,还是感谢我A。
去年924行业的最高点只有3674,也早已越过,但上证指数越过历史的高点,不代表很多行业、基民的账户越过最高点,今天就给大家看看这些指数从去年“924”行情以来的表现,因为有读者说想要看看代表小盘的中证1000、国证2000,所以也一起加上了:
表现最好的是综合,涨了26.6%,不过这个行业太小了,而且里面的公司涉及面比较复杂,代表性不强;
第二的就是通信行业了,这个上次有说过,其实主要还是受益于AI概念,2只龙头股都是生产AI芯片光模块的公司,涨幅25%
国证2000和中证1000表现也都不错,前者涨幅16%、后者涨幅10%。这2个都属于小盘股,尤其是国证2000,其中超过65%的权重个股都在100亿以下。
这2年微盘股也表现不错,Wind的微盘股指数今年涨幅57%。
中小盘和微盘股这些其实都是量化行业里经典的“小市值”因子,也就是同样行业的股票,基本面也接近,但一般更小市值的股票收益率会更好一点。
缺点就是波动太大,就像我常说的收益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尤其去年1月底2月初的那波行情,国证2000,7个交易日跌幅21%;中证1000跌幅19%;wind微盘股指数跌幅32%。
这么惨烈的跌幅,一度让部分投资者认为,以后都是大盘股、红利股的天下,小盘、微盘股已死。甚至一名知名的私募宏观基金经理,在2024年2月份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在互联网上非常的火,文章里描述:微盘股的下跌是一场大火,埋葬了一些人。既然从火里逃出来,就别再回去了。
嗯,从那个点位算,微盘股指数涨幅160%+。这个火,原来是账户要大火的火。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但事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别人贪婪我更贪婪,别人恐惧我更恐惧。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投资太上头了,道理早忘在脑后。
当然,我也不是为中小盘、微盘股呐喊,甚至这个位置,我都有点怕了。我有个模拟盘,今年都干到80%+的收益。瑟瑟发抖,马上就要发布半年报,这个业绩,咱是不是也需要关注关注?
说回到之前的表格,还有2个行业,比去年的924行情最高点还跌20%以上,一个是食品饮料(包含白酒)一个是煤炭,这2个行业的共同点是:都有相当长的高光时刻。
2019~2020,食品饮料;2021~2023,煤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现在就是在还那个时候的“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以宽基为主,行业基为辅,别去赌单一行业。
现在的债也真的是在“还债”,过去2年债市经历了一场非常大的牛市行情,让很多投资误以为,债市本该如此,每年稳稳的收钱。过去的几个月,投资者终于意识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债基作为一种金融资产,也是有风险,也会有波动的。
那现在的债市怎么办呢?
关于债市的风险提示,一直在和大家做,过去2年的大牛市,别指望未来还会这样,适当增加权益对冲。也别着急都要卖出,全部换到股票市场。因为债券一年波动率2%~3%,股票可能一天就2~3%,辛辛苦苦过去2年的债券收益,股票基金市场,1周能给你全都亏出去,心态更崩。
创新药概念持续火爆,继续创出今年的新高,累计涨幅110%+。创新药的业绩这么炸,和“BD”业务分不开,中文翻译过来:“业务拓展”或“商业开发”。
创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没有一家公司能独立完成所有环节或拥有所有资源。通过BD业务,公司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公司的能力,包括技术、产品、资金、市场等等。
比如上个月恒瑞把某个项目的药有偿许可给了GSK,换来5亿美元的首付款+未来的潜在收益120亿美元+销售分梯度提成,就是BD业务范畴之一。
依据朱雀基金半年报里的数据,2024年国内企业BD交易总额达到63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的比例从2019年不到5%,提升到31%。
从5%到31%,也就花了5年的时间,又是一次中国速度。朱雀基金也是一直在创新药、医药器械方面有所布局,前段时间看二季报,降低了一些创新药,适当增加医疗器械方向。
对于小盘、微盘,短期我觉的有点高,但对于大盘来说,我还是那个判断:
市场已经反转,别用熊市的眼光看待市场,避免处置效应
这话说了1年多了,还有2个补充说明:大盘反转,不代表大盘每天都要涨,也不代表所有的行业都要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