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表现比较好,大家的情绪也很高。“不以涨喜,不以跌悲”,在高收益仿佛唾手可得的时候,稳健理财“抠”的细节还关注不?
新品变成消耗品
在货币基金收益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不少人把资金投向了现金管理类的银行理财。互联网平台投资比较熟悉的如微众银行的“活期+”、“活期+Plus”,网商银行“稳利宝”。
同样比较灵活,且收益相对较高,自然会更吸引人一些。
时间长了,投资者也摸索出一些规律,一般新上线的产品表现相对较好,老产品随着上线时间愈久,收益劣势逐渐显现。所以投资者也就习惯了不断切换产品,优先申购新产品及赎回老产品。
近期的新变化是,新品收益归于平庸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可能一两个月就不太行了,这么短的时间就不行了,新品犹如消耗品……
柠檬君感觉这也有些自我强化的意思,这态势可能越来越明显……因为太多人都加入到不断切换产品的队列,产品的规模增长和流失速度也就大大加快……对于投资端来说,可能是不小的挑战。
个别难绷的货币基金
个别近一年业绩表现较好的货币基金,近期收益水平下了一个台阶。
个别=大成慧成货币和中信保诚智惠金货币。之前都是收益比较突出的货币基金,最近14日的年化收益率来到1.4%上下,跟领先队伍1.6%左右的收益率水平拉开了差距。
这种下滑还是比较令人意外的,毕竟货币基金的收益水平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不太会有很大的变化。大成慧成货币B加入到天天基金活期宝对接产品队列,或许规模上的变化,可能对于产品的收益有所影响?因为产品原来的规模偏小,现在市场上资产收益率是下滑趋势,新配置的资产很难有之前资产的收益水平。
债券ETF的补券成本
今年以来,债券ETF的规模增长很快,也有不少在申购债券ETF套利,但是结果可能并不如预期,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补券成本。
为了方便普通投资者理解,简单可能不够严谨的说一下:
债券ETF交易价格(比如100.1)高于估算的净值(比如100),出现申购套利机会,投资者申购ETF后按照市价(100.1)卖出,看似稳赚(0.1)。
不过ETF一般是实物申赎制度,拿构成ETF的成分券来换ETF份额,拿不来券就要用现金替代,ETF再拿钱补券,按照实际补券成本多退少补当时给的现金。如果出现实际成本100.2,那这次套利不赚反亏。
由于种种原因,加上部分产品标的资产的特性,部分债券ETF的补券成本往往都是超预期的,本以为是稳赚,可能少赚甚至变成亏损。
这里的细节问题就比较多,各方也有各方的道理,现在分歧并不小,期待后续能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