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利欧近日通过一封致投资者的公开信,宣布自己已出售手中持有的桥水基金剩余股份,并辞去董事会成员职务,正式退休。
这也意味着,这家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自2010年开始启动的权力交接计划,历经15年,终于落下帷幕。
这场权力交接跨度不短。从2010年开始规划,期间经历多任CEO更替,直到2022年,达利欧才正式卸任联席首席投资官,并将所有投票权转让给运营董事会,完成实际控制权的转移。
直到前几天,他才完成出售手中最后持有的股份,彻底退出,桥水基金也因此终于正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说到桥水基金,就不得不提它最著名的投资策略之一:全天候策略。
这个由达利欧首创的策略,核心理念是建立在风险平价理论的基础上。
简单来说,这个策略并不是简单地按资产类别平均分配资金,而是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水平,按其对整体组合的风险贡献度来配置权重,从而让每一类资产在组合中的风险影响趋于均衡。
这样的结构有一个明显优势,即在资产类型相对多元的前提下,某一类资产大幅波动给整个组合带来的冲击不至于过度,在面对极端市场环境时,投资组合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会相对较好,这也就使得组合更有机会在整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去争取尽量好的回报表现。
在国内的公募基金市场上,也有全天候策略的产品,比如2017年10月19日成立的老牌FOF南方全天候策略混合FOF。
这只基金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4.67%,最大回撤11.11%,累计收益表现良好,风控表现也还不错。
其实,有很多“固收+”类产品,虽然它们在策略思路、策略目标上与风险平价理论并不一致,可投资产的种类也相对有限,但那些近似于“20%权益资产+80%不偏重转债的债券资产”结构的 ‘固收+’产品,从实际资产配置结构来看,与风险平价的结果是相对接近的。
举两个例子。
易方达增强回报债券、东方红稳健精选混合,这两只“固收+”产品的近5年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52%、5.00%,最大回撤分别为3.18%、5.02%。
同期,权益类基金(含股票型、混合型)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43%,最大回撤高达42.43%;纯债类固收产品(含主动管理型纯债债基、指数债基)的平均年化收益率3.31%,最大回撤1.50%。
从数据来看,这两只由优秀固收经理管理的“固收+”产品,与权益基金平均水平相比,累计收益因期间股债行情阶段差异暂且领先,回撤控制表现则远远更强,风险水平显得比较可控,与纯债类固收产品平均水平相比,虽然最大回撤更高一些,但年化收益表现更好。
其稳健增值的特征,与全天候策略的特点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喜欢“平衡感”的小伙伴而言,“固收+”应该说是值得去了解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