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6 20:29:53 天天基金Android版 发布于 内蒙古
怕波动又想赚更多?摩根双债策略能否破解投资“两难局”?

最近翻了不少基金季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身边朋友的投资焦虑正在分化。有人抱着纯债基金抱怨"收益跑不赢通胀",有人握着权益基金感叹"跌起来心脏受不了",还有人在股债之间反复横跳,最后落得"两边挨揍"。这让我想起投资圈的一句老话:"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与风险共舞的智慧。"

偶然间看到摩根资产管理的"双债策略",突然意识到:或许当下最稀缺的,不是高收益的激进,也不是零波动的保守,而是一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平衡点的配置逻辑。作为还没入手的普通投资者,我想从市场本质、策略底层和实际适配三个维度,聊聊这个把信用债与可转债捏合在一起的"平衡术"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一、市场迷局:为什么我们总在"赚快钱"与"求安稳"间反复横跳?

今年二季度的市场特别像一杯"温水"——权益市场在3200点上下震荡,沪深300指数单季度涨跌幅不足2%;债券市场则在"资产荒"背景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5%。这种环境下,投资者的心态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觉得"市场没机会",把钱全放进货币基金,看着7天年化一路跌到1.8%;要么不甘心收益缩水,冲进热点板块追涨杀跌,结果往往是"赚了波动,亏了本金"。我一个做外贸的朋友就是典型,去年买新能源基金亏了20%,今年转投纯债又嫌收益太低,最近总问我:"有没有那种既能睡好觉,又能比存款强点的路子?"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大多数人没搞懂"投资的收益本质"。收益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远和风险绑在一起——高收益对应高波动,低波动对应低收益,这是金融市场的铁律。但现实中,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最高收益",而是"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合理收益"。就像开车,没人会一直踩着油门狂奔,也不会永远挂空挡,真正的驾驶技巧,是根据路况随时调整油门和刹车的力度。

这时候再看双债策略,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信用债就像汽车的"底盘",提供稳定的行驶基础;可转债则像"变速箱",能根据市场行情切换进攻或防守模式。这种搭配,或许正是为当下"不上不下"的市场量身定做的。

二、双债策略的底层逻辑:信用债打底与可转债增强,到底是怎样的"化学反应"?

要理解双债策略,得先拆开看两个核心标的——信用债和可转债,它们的性格简直像"冰与火"的组合,但偏偏能在组合里形成奇妙的平衡。

先说信用债。很多人觉得债券" boring ",但恰恰是这种" boring "藏着大作用。中证信用债指数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除了2009年受四万亿刺激后利率波动影响出现微跌,其余年份几乎都是正收益,哪怕在2015年、2018年熊市、2022年疫情冲击这些极端年份,依然能保持2%-4%的稳定回报。这种"抗跌性"的背后,是信用债的收益逻辑——主要靠票息吃饭,只要发行主体不违约,持有到期就能拿到约定收益。

摩根双债策略里的信用债选择更有讲究,聚焦"中高等级"。这一点很关键,低等级信用债虽然票息高,但违约风险也高,一旦踩雷就是"本金亏损";而中高等级信用债(比如AA+以上),违约概率极低,既能保证票息的稳定性,又能通过久期调整捕捉利率波动的机会。打个比方,这就像选合作伙伴,不求利润最高,但求靠谱第一,长期下来反而能积少成多。

再看可转债,这简直是个"两面派"——既有债券的"保本属性"(到期有本金和利息保障),又有股票的"上涨潜力"(正股上涨时可转股获利)。近一年中证转债指数涨了25.44%,远超纯债指数,甚至跑赢了不少宽基指数,这就是它的"进攻性";但在2022年权益市场大跌时,中证转债指数跌幅不到15%,远小于沪深300的21%,这又体现了它的"防守性"。

摩根双债在可转债的配置上,玩出了更精细的"三阶法":平衡型和偏股型可转债用来"争收益",重点盯科技成长、红利价值这些有弹性的领域;偏债型可转债则用来"控波动",选择高票息、低转股溢价率的品种,相当于给组合加了层"缓冲垫"。2025年二季报显示,可转债占比50.64%,信用债占比45.45%,这种"半攻半守"的比例,很明显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找平衡——既不想错过权益市场可能的反弹,又不想承担太高的波动风险。

把这两者捏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化学反应":信用债的票息提供了"安全垫",让组合在市场下跌时跌得少;可转债的弹性则提供了"收益天花板",让组合在市场上涨时能跟上节奏。这种"跌时少跌,涨时能跟"的特性,恰恰击中了当下投资者"想赚钱又怕亏"的痛点。

三、从历史业绩看策略韧性:穿越牛熊的"平衡术"到底行不行?

光说逻辑不够,还得看实战效果。$摩根双债增利债券A$的数据很有说服力,这只成立于2013年的基金,已经穿越了12年市场周期,经历过2015年、2018年熊市、2020年疫情冲击、2022年美联储加息等多轮考验。

从年度表现看,它的"抗跌性"尤其突出:2018年沪深300跌了25.31%,该基金A类涨了4.23%;2022年沪深300跌了21.63%,该基金A类涨了1.87%。这两年都是典型的"股熊债牛",信用债的票息和可转债的债底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在上涨年份,它的"跟涨性"也不弱:2020年沪深300涨了27.21%,该基金A类涨了11.35%;2021年沪深300微跌5.2%,该基金A类还能涨6.78%;2023年市场震荡,它依然录得5.42%的收益。这种表现印证了双债策略的优势——在牛市能吃到一部分上涨红利,在熊市又能守住本金,特别适合"不想盯盘、追求稳稳的幸福"的投资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超额收益能力。近一年该基金A类比业绩比较基准(中证综合债券指数)多涨了7.08%,这个差距主要来自可转债的贡献。这说明基金经理在可转债的择时和择券上是有真功夫的——不是简单买一堆可转债,而是通过对正股基本面的研究,选出那些"债底扎实、股性活跃"的品种,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放大收益。

当然,历史业绩不能代表未来,这是所有投资都要谨记的原则。但长期穿越周期的表现,至少能说明这个策略的"容错率"比较高,不会因为市场风格突变就"翻车",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比短期高收益更重要。

四、写给普通投资者:为什么双债策略可能是当下的"最优解"?

聊了这么多逻辑和数据,回到最实际的问题:这个策略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作为还没入手的投资者,我梳理了三个适配场景,或许能帮大家对号入座。

第一种是"风险厌恶但又不甘心的人"。比如手里有50万闲钱,存银行定期利率3%,买纯债基金年化4%-5%,但总觉得跑不赢长期通胀。这时候双债策略的预期收益(过去几年年化在6%-8%)既能比纯债高一块,波动又比偏股基金小很多,相当于"用一点点波动换更高的收益",性价比很高。

第二种是"被市场打怕了的人"。经历过2022年的大跌,很多人对权益市场有心理阴影,不敢再碰股票或偏股基金,但全仓现金又觉得可惜。双债策略里的信用债能提供"心理安全感",可转债的债底保护又能降低波动,相当于"给投资加了层防护网",哪怕市场跌了,心里也不会太慌。

第三种是"没时间盯盘的人"。像我这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根本没精力研究市场热点,更别说每天调仓了。双债策略是典型的"懒人配置",信用债和可转债的搭配本身就有对冲效果,基金经理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比例,投资者只需要"买入并持有",不用天天操心,特别适合"投资佛系党"。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如果未来市场出现单边大牛市,双债策略的收益肯定跑不过纯股票基金;如果出现极端的信用债违约潮,它也会受影响。但投资的本质就是"接受不完美",关键是找到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匹配的工具。

就像今年二季度,经济复苏节奏有点慢,权益市场难有大行情,债券市场又面临"资产荒",这种时候"不冒进、不躺平"的双债策略,反而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毕竟,投资赚的不是"最极致的收益",而是"最确定的幸福"。

五、写在最后:投资的智慧,从来不是选边站,而是找平衡

研究摩根双债策略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对投资认知升级的过程。以前总觉得"要赚就赚大钱",追求那些短期涨得猛的品种,结果往往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杵"。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投资智慧,不是在"激进"和"保守"之间选边站,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信用债的"稳"和可转债的"活",就像投资中的"阴"与"阳",单独看各有局限,合在一起却能相生相克、互为补充。这种平衡,既不是妥协,也不是中庸,而是对市场规律的敬畏——承认自己无法预测未来,所以用组合来应对不确定性;接受收益与风险的共生关系,所以用配置来控制波动。

或许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在市场中追涨杀跌,不如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策略,然后慢慢变富。摩根双债策略未必是所有人的答案,但它提供的"平衡思路",值得每个在投资中迷茫的人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收益?又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搞懂了这两个问题,或许比选对一只基金更重要。

@摩根资产管理

$摩根双债增利债券A$

$摩根双债增利债券C$

$摩根双债增利债券D$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