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投资者发现,同一只基金在不同渠道的申购限额有区别,而且差异巨大。有“区别对待”的质疑声,不过这都是合作罢了,自然有关系好的,也有关系一般的。
不同销售机构限额不同
同一只基金,在不同渠道(销售机构)的申购限额有区别,有的渠道可能100元,有的渠道可能10万元,还有可能根本不限额,这区别可就大了。
至于“区别对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控制规模的需要。某些产品通常在某类销售机构或者单一销售机构比较火,拿捏了这些渠道,基本上就能控制好基金规模,而大多数投资者并不会因为看好某产品到处去买,所以并不担心不限制其他渠道会有较大的影响。
合作需要。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是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双方的利益都要有所保障才好合作嘛!销售渠道把产品推火了,总不能卸磨杀驴吧?基金公司想要销售渠道重点推某些产品,也要拿出诚意吧?
跨界力量。比如说基金投顾组合,基金公司、销售渠道也是要配合投顾机构的。
合作关系有好有一般
既然谈到了合作需要,那就再聊聊合作关系。合作可能有很多,关系自然有好的,也有一般的,当然也有闹掰了合作不下去的。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利益,基金公司或者销售机构,某一方给到另一方足够有吸引力的合作条件,对方都是难以抗拒的,自然也会更卖力气,这是实打实的利益在。
再就是交情,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合作时间长、沟通联络顺畅,交情比较好的,自然也是有区别的,这也很好理解,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区别对待”?参差本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各种关系确实是不一样的。
谈钱不谈感情
听起来“谈钱也谈感情”,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跟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可不是合作关系。
所以投资者是“谈钱不谈感情”的。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销售机构,吸引客户的还是利益!基金产品要帮投资者赚钱,销售机构要做好相关服务。
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和购买渠道的时候,是要看产品和服务的,并不是看那些虚的情感联结。能让投资者谈感情的,只有真正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才会去谈感情。比如说年化收益率差不多都在1.5%的货币基金,选A还是B?再比如说货币ETF出现了同样的套利机会,选A还是B?跟踪同一指数、费率和表现相近的指数基金,选A还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