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601328)1200亿元定增在补充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连锁反应——让未参与的老股东汇丰控股持股从19%摊薄至约16%,并确认11亿美元摊薄及减值亏损,直接拖累汇丰2025年中期业绩。
7月30日,汇丰控股2025年中期业绩披露,期内集团除税前利润同比减少57亿美元至158亿美元。这一业绩变动的核心拖累因素,在于确认了与联营公司交通银行相关的摊薄及减值亏损21亿美元;叠加2024年同期因出售加拿大及阿根廷银行业务产生的36亿美元一次性增益不复再现,共同导致利润规模大幅收缩。

从具体业绩数据看,集团除税后利润为124亿美元,较2024年上半年减少52亿美元,降幅达30%;总收入同比下降9%至341亿美元,减少额约32亿美元。一系列数据变动的背后,汇丰对交通银行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成为贯穿其中的关键线索——对交行的减值计提,既是汇丰对该项联营投资的估值调整,也延续了自2023年首次计提减值以来的审慎态度。
回溯双方渊源,汇丰与交行的深度绑定始于2004年。当时汇丰斥资17.47亿美元入股交通银行,以19%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双方同步签署《技术支持协议》,通过委派高管参与运营、共享风控与产品研发资源,在信用卡业务、跨境金融及综合金融协同三大领域形成紧密联动。然而,随着中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资本监管趋严等行业环境变化,双方前期协同效应带来的估值溢价逐步消解,为后续的减值计提埋下伏笔。
首次减值发生在2023年,核心源于市场估值与模型测算的“双重缺口”。彼时交行H股长期处于破净状态,市净率仅0.6倍,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股权公允价值仅88亿美元,较汇丰账面确认的212亿美元持股价值缩水超六成;同时,汇丰依据IAS36《资产减值》准则,采用“使用价值法”开展现金流折现测试,在盈利预测中设置了多重保守假设——中短期参考交行当期经营压力,预设信贷损失率为0.74%-0.93%、风险加权资产占比62%-62.5%;长期则假设2028年后利润增长率3%、资产增长率3.25%,并采用8.53%的折现率。这一折现率显著高于交行约6%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既涵盖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也隐含了对“跨境协同效应弱化”的风险定价。当公允价值与使用价值同时低于账面价值时,汇丰于2023年确认了约30亿美元减值。至2024年末,交行账面持股价值回升至224亿美元,公允价值亦升至116亿美元,集团当时判断“无进一步减值迹象”。
时隔两年,汇丰对交行的减值计提再次出现,这一次的直接诱因是交行2024年启动的1200亿元定增计划。此次定增的核心背景,是交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2025年一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要求,明确交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需维持在10.5%以上,而其当时该指标仅为10.12%,存在明显补充缺口。
定增方案于2025年5月正式获批,发行对象确定为财政部、中国烟草总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双维投资,三者分别认购1124.2亿元、45.8亿元和30亿元,均为长期战略投资者,最终募资12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从方案细节看,本次发行价格为8.71元/股,对应发行前20个交易日A股均价的80%,拟发行137.8亿股A股;值得注意的是,该定增价格较交通银行2024年年报披露的12.5元每股净资产存在约30.7%的折价,形成显著的“折价增发”效应。
关键变化在于,汇丰未参与此次定增。根据汇丰《2025年第一季盈利公布》披露,定增完成后,其在交行的持股比例将从19%被动摊薄至约16%。具体到财务影响,集团因持股摊薄确认约11亿美元账面亏损(含储备拨回);同时针对该投资进行专项减值测试后,在“应占联营及合资公司利润扣除减值”及“于联营公司交通银行权益之减值亏损”科目下,进一步计提10亿美元资产减值准备,两者合计形成21亿美元的亏损。

7月30日,交通银行港股收于7.18港元/股,较年初累计上涨20.1%,但市净率仍维持在0.5的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