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每逢整数关口都会来一下,也是很熟悉了。问题是,这只是盘整;还是大级别回调的开始?
今天盘面有两个特点。一是3704的点位刷新了A股4年以来的峰值高点,放眼近十年的 A 股,大盘冲击 3700 点的情况仅出现过四次,其中前三次都发生在 2021 年的那波结构性牛市中。二是成交额接近2.3万亿元,成为A股历史上第28个成交额破2万亿元的交易日,从近期的两融余额来看,突破 2 万亿元应无悬念,而今天也成为近十年第二个、历史上第七个成交额与两融余额同时突破 2 万亿元的交易日。所以是个带量、新高后的冲高回落。持股体感却不怎么好,三大指数集体收跌,4648只个股走低,平均股价跌去1.55%,还是蛮痛的。
怎么看这个下跌?首先,市场有部分板块有过热的迹象。情绪一热,理智就会缺席。各种小作文、各路神仙吹拉弹唱,让散户非常上头。比如昨天到处传播的名字里“长城”系列股票,成功把散户骗进去之后,今天就都是大跌。当前市场资金非常充足,我知道有很多资金把止盈目标瞄准在3700点,会出现兑现动作,我也知道有大量去年10月开户的同学刚刚回本,大量的套牢盘需要释放。这都是正常现象。回忆一下,之前的一路上涨,每次冲击重要点位,哪次没有伴随着震荡整固?本质上看,回调也好,震荡也罢,都是市场的筹码交换过程,获利的人走掉了,会买入新的方向,新的资金进来,继续推动行情走高。
从我的交易系统判断,周线级别主涨段还在锁定中,没有解除,没有必要早早看空。
AI与当年的互联网行情有点像。
整个“互联网 +” 行情可以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市场热度迅速攀升。逻辑最顺、与互联网+联系最近的应用端率先发力,领涨市场,其中计算机行业的软件开发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相关企业股价一路飙升。随着政策的持续出台和增量资金的不断涌入,行情进入第二阶段,行业扩散期。在这个阶段,前期涨幅相对落后的游戏、通信服务、通信设备等领域开始补涨,TMT整体估值上升。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2015 年的五六月份,行情进入全面上涨期。前期的强势行业持续发力,同时硬件端如通讯设备、电子零件等,以及一些滞涨的应用端如影视行业等,都出现了大幅上涨。至此,互联网+行情从最初的应用端领涨,逐步扩散到应用和硬件轮番补涨,最终形成全面上涨的格局。
现在的人工智能+与当年互联网+的情况类似,本质上都是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不同的是,互联网+诞生于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时期,当时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政策主要是为了释放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目的是网络强国,更侧重于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当前的人工智能+则正处于技术突破性进展、产业应用潜力凸显的背景下,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不仅战略地位更为突出,政策支持的力度和深度可能还会更大。
反映在市场里,明显感觉到这一轮人工智能+行情分化更清晰。硬件端表现远远领先于应用端。像是与海外算力相关的元件、PCB、光模块等领域更是一马当先,领涨整个板块。市场是很聪明的:更在乎业绩兑现和估值的合理性。一方面是因为海外在人工智能算力方面的需求旺盛,带动了相关硬件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是这些领域的技术相对成熟,业绩兑现能力较强。从投资角度看,现在已经涨得比较高的硬件端,可能会出分歧。尤其是在8月29日英伟达财报公布后,会更看重相关企业的盈利情况及增长预期,到时候要注意这方面的分化。
应用端倒是比较安全,从当前的市场持仓情况来看,应用端无论是基金持仓的绝对值还是分位数,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上周在GPT5不及预期的时候,为什么我说不要害怕这根大阴线,对国产算力要保持保持乐观、并择机加仓?很简单,GPT5虽然搞的声势浩大,但底层创新已有疲态,甚至有可能被谷歌反超。当美国的龙头面临困难的时刻,我们的AI开源生态却越来越有声有色。
金融时报今天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日本、新加坡、巴西全球各地都在积极采用中国的开源大模型。豆包和阿里的多模态版本预期在9月,Deepseek可能更近,8月就有动静(尽管有所谓的“辟谣”)总之,在OpenAI进展匮乏的同时,国产大模型的性能只会更向国际顶尖水平靠拢。敌疲我打,就这意思。国产算力,国产大模型等代表中国AI的上市公司们,或将接下接力棒,扬起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