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6 16:57:36 天天基金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追涨杀跌”的本质再探:从人性到信息的四维穿透与市场共生演进

“追涨杀跌”是股市中最直观的现象,却也是最复杂的金融行为之一。它远非“高买低卖”的简单愚蠢,而是人性本能、认知局限、市场机制与信息处理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本质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深入解析,结合叙事、理性多元性等视角,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人性本质:恐惧与贪婪的原始博弈,叙事放大的“意义饥渴”




追涨杀跌的底层驱动,是人类两大核心情感——贪婪(Greed)与恐惧(Fear)——在金融场景中的终极投射。这两种情感作为生物进化的“生存本能”,在金融市场中被放大为驱动群体行为的核心力量。




(一)追涨:贪婪的“FOMO陷阱”与叙事赋能




当股价上涨时,投资者的大脑会触发“害怕错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焦虑。这种焦虑源于进化中对“资源稀缺性”的本能反应——原始社会中,错过食物或机会可能意味着生存危机。在金融市场中,这种本能被异化为“害怕错过盈利机会”:




- 叙事强化:单纯的股价上涨并不足以引发大规模FOMO,必须与一个易于传播、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结合。罗伯特·席勒在《叙事经济学》中指出,“病毒式传播的故事比基本面更能驱动资产价格”。例如,2010年代新能源汽车浪潮中,“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叙事将特思拉的股价从2010年拆股前的17美元(复权后)推至2021年的1200美元——投资者购买的不仅是汽车,更是“参与能源革命”的身份认同;


- 群体归属感:追涨某个热门赛道(如2021年新能源、2023年AI大模型),本质是投资者通过金融行为加入一个“未来趋势共同体”。2021年A股“茅指数”上涨时,投资者因“核心资产”的叙事产生“与优质企业共同成长”的心理满足,甚至忽视估值泡沫。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Tajfel & Turner, 1979)表明,当某赛道持仓集中度超过30%(以A股为例),羊群效应将触发非理性追涨——2015年A股创业板泡沫中,传媒、计算机行业持仓集中度从20%飙升至45%,同期股价涨幅超200%。




(二)杀跌:恐惧的“损失厌恶”本能与锚定效应




当股价下跌时,人类对“损失”的敏感度是“收益”的2-2.5倍(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下跌触发的“损失厌恶”会压倒理性判断,导致投资者不计成本抛售:




- 本金保卫战:投资者将“避免本金亏损”置于“追求收益”之上,即使明知企业基本面未恶化(如某消费股因短期舆情下跌),也会因“可能亏更多”的恐惧而割肉;


- 锚定效应:投资者的决策常被“锚点”(如买入价、历史高点)束缚。例如,某股以10元买入后涨至15元,投资者会因“盈利50%”而害怕回吐,选择卖出;若跌至8元,投资者会因“浮亏20%”而焦虑,拒绝割肉(期待“回本”)。这种锚定效应使投资者在上涨时过早止盈、下跌时过度持有,加剧追涨杀跌。




二、认知本质:启发式偏差的系统性错误,多元理性的博弈共演




人类大脑在复杂、不确定的金融环境中,无法通过“完全理性”处理所有信息,因此依赖启发式(Heuristics)——心理捷径——来降低决策难度。但这种“简化策略”往往导致系统性认知偏差,成为追涨杀跌的认知根源。




(一)启发式偏差的四大推手




- 代表性启发:人们倾向于将“近期观察到的模式”推广到未来(如“过去3个月上涨的股票,未来也会涨”)。2020年美股科技股泡沫中,投资者因“FAANG连续上涨”而忽视其估值泡沫,正是代表性启发的典型应用;


- 可得性启发:媒体和周围人都在讨论暴涨的股票和牛市,这些信息更容易被回想起来,从而让人误以为赚钱很容易,风险很低;


- 锚定效应:投资者总会将自己的决策与某个价格锚点比较(如买入价)。一旦下跌,就会因“浮亏”而焦虑;一旦上涨,又因“盈利”而害怕回吐,从而轻易卖出;


- 羊群效应:在信息不确定时,跟随大多数人行动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选择。“大家都买,所以我也买”提供了虚假的安全感。2017年A股“雄安概念股”炒作中,大量投资者因“身边人都在买”而跟风买入,最终因缺乏基本面支撑导致股价暴跌。与传统线下羊群(如荷兰郁金香狂热)不同,社交媒体时代的“云端羊群”(如Reddit论坛WallStreetBets)通过即时信息传播,放大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




(二)多元理性的动态博弈




追涨杀跌并非单一“非理性”的产物,而是不同理性范式博弈的结果:




- 价值投资者的“价值理性”:以企业基本面为核心,关注长期盈利与护城河,如巴菲特对可口口乐的长期持有;


- 趋势投资者的“趋势理性”:基于历史数据验证的“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相信“趋势延续”,如文艺复兴科技的“大奖章基金”;


- 凯恩斯的“选美论”:投资的技巧不在于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而是选出大家都认为最漂亮的。这种“预判他人的预判”的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化了对热门标的的追逐。这些理性范式的冲突与平衡,共同构成了市场的复杂图景。




三、市场机制本质:趋势的自我实现与流动性的“双面性”




追涨杀跌不仅是心理与认知的产物,更被市场机制所强化,并成为市场运行的“隐性引擎”。




(一)趋势的自我实现:正反馈循环的“魔力”




当足够多的投资者因追涨买入时,他们的买单会直接推高股价,从而“证实”最初的“上涨预期”,吸引更多人买入;同理,杀跌时的抛售会压低股价,“证实”下跌预期,加剧抛售。这种“预期→行为→结果”的正反馈循环,使趋势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强大的惯性。例如,2021年美股“散户逼空游戏驿站”事件中,散户因“反抗华尔街”的叙事集体买入,推动GMe股价从2021年1月的20美元飙升至483美元,正是趋势自我实现的典型案例。




(二)流动性的“双面性”:润滑与污染




追涨杀跌的群体看似“非理性”,却为市场提供了关键的流动性:




- 积极面:上涨时,追涨者为早期投资者提供卖出通道;下跌时,杀跌者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低价建仓机会。这种流动性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


- 消极面:追涨杀跌提供的流动性是“噪声交易驱动的流动性”——它润滑交易的同时,可能污染价格发现功能。例如,2015年A股创业板泡沫中,市盈率(PE)最高突破100倍的“故事股”(如泉通教育)因追涨资金涌入持续上涨,而同期低估值的银行股(如共商银行)因缺乏故事无人问津。这种价格失真导致资本错配——资金涌入估值过高的“泡沫股”,而真正有价值的企业被低估,造成巨大的机会成本。




四、信息本质:从“简化反应”到“主动制造”的信息操控




市场信息是不对称、海量且复杂的,普通投资者无法及时、全面处理,因此将“价格变动”作为最直观的“信息替代品”,导致追涨杀跌。




(一)信息处理的“简化-滞后”反应




普通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如财务分析、行业研究),也无法跟踪所有信息(如政策变动、企业财报)。因此,他们采用一种简化的信息处理策略——将价格变动直接等同于信息信号。他们追逐的并非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传导后的最终结果:价格。例如,某公司发布“季度盈利超预期”的利好,股价本应合理上涨10%,但因投资者追涨,最终上涨30%;随后因“利好兑现”,投资者杀跌,股价又下跌20%,导致价格大幅偏离基本面。




(二)信息操控的进化论视角




在数字时代,信息已从“被动接收”演变为“主动制造”,追涨杀跌成为信息操纵的终极目标:




- “诱导性荐股”与“情绪收割”的现代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财经大V”成为制造和放大信息的主战场。例如,2021年A股“叶飞举报门”中,部分机构通过“市值管理”模式联合大V发布虚假利好(如“某股将纳入指数”),制造FOMO情绪引导散户追涨,随后高位出货;


- AI生成内容(AIGC)的信息污染: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普及后,伪造财报、合成高管访谈等新型造假手段涌现。例如,某A股公司通过AI生成“虚假业绩预告”,诱导散户追涨,随后高位出货,导致股价单日暴跌50%。这种“信息污染”使追涨杀跌从“市场行为的副产品”变为“技术驱动的系统性风险”。




五、结论:有限理性下的市场共生——对抗与平衡的生存法则




“追涨杀跌”与“价值投资”并非“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市场生态中相互依存、相互对抗的两种力量。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指出,完全理性的市场反而因缺乏创新动力而低效,适度非理性(如追涨杀跌)能激发探索新事物的勇气。追涨杀跌如同市场的“勘探队”,虽常误入歧途,却不断开拓新的价值疆域;价值投资则是“测绘仪”,用理性标尺校准市场的坐标系。二者共同绘制出资本市场的认知地图。




真正的智慧在于:




- 个人层面:理解自己处于“叙事-认知-市场-信息”的哪个环节,避免成为纯粹的“燃料”,并学会利用追涨杀跌产生的错误定价(如市场恐慌时买入低估值蓝筹);


- 市场层面:建立三级防控体系:事前(强制披露网红机构持仓变动)、事中(实时监控异常交易量激增)、事后(追溯算法决策路径)。参考欧盟《数字服务法》对社交平台的责任界定,通过制度约束其最坏的一面(如打击“诱导性荐股”和算法操纵),同时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勘探队”作用(如包容合理的趋势交易)。最终,市场的成熟不在于“消除追涨杀跌”,而在于让“理性”与“情绪”在动态中实现更平衡的共存——这,正是金融市场最深刻的生存法则。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