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追涨杀跌”的讨论,向来是投资领域的焦点议题。倘若股市完全抑制“追涨杀跌”倾向,市场将会呈现怎样一番景象?这不仅是对市场运行逻辑的深度探究,更是对人性与市场关系的一次哲学思辨——当“贪婪与恐惧”的情绪共振被抽离,市场是否会沦为精密却冰冷的“价值计算器”?其与创新、资本、文明的深层联结又将走向何方?
一、市场生态的重构:从情绪共振到系统韧性
当“追涨杀跌”行为消失,市场波动性将迎来质的转变。暴涨暴跌归于沉寂,妖股失去生存土壤,泡沫滋生与恐慌蔓延同步受阻。2020年美股科技股牛市期间,散户因追涨杀跌贡献了约35%的成交量波动(据彭博社统计);若这一行为消失,类似“AMC影院散户逼空”事件(2021年股价暴涨1000%)将彻底成为历史。
微观结构的重构首当其冲。传统做市商通过买卖价差和库存周转获利的模式难以为继,其职能正经历范式转换:从“波动套利者”蜕变为“流动性保险提供商”。借鉴伦敦证券交易所(LSE)的“蒙太奇计划”,未来可能形成分级保障体系——普通交易支付基础保费(类似保险费),紧急时段启用熔断机制追加临时费用。这种类精算模型虽能平滑日常波动,却也使做市商暴露于极端行情下的赔付风险,恰似再保险公司面临巨灾损失的压力测试。若做市商因黑天鹅事件(如某巨头财务造假)遭受巨额损失,其破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正是监管“国有化”倾向的根源——美国2008年救市行动中,政府对“两房”和AIG的干预,本质是将关键节点纳入公共信用背书。
定价机制的演变则暴露出“不确定性”定价的困境。追涨杀跌行为原本是对Knightian不确定性(奈特不确定性)的粗糙但有效的市场化定价:2016年特斯拉Model 3发布时,其股价因“产能爬坡能力”的不确定性上涨7%,正是群体博弈为“未来可能性”支付的“期权费”。若这一机制消失,市场将仅按“当前已验证的管线价值”估值(如仅计算进入三期临床的药物),生物科技领域早期项目的融资难度将激增——据PitchBook数据,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风投中,60%的项目退出依赖二级市场溢价,若二级市场“不确定性定价”功能失效,一级市场估值体系将面临崩塌。
二、投资者行为的进化:从博弈竞技到认知竞赛
“追涨杀跌”的消失,推动投资者行为从“群体博弈”转向“个体认知竞赛”。散户群体将经历“功能性退出”:依赖“追涨”获利的投机散户因地域钱效应(羊群效应)离场,A股市场散户占比可能从当前的60%(中国证券业协会2023年数据)降至10%以下;剩余“被动散户”转向指数基金,2023年美国被动投资占比已达58%(ICI数据),这一趋势将因“主动管理失效”而加速。
机构投资者则面临“策略单一化”与“工具复杂化”的双重挑战。传统动量策略基金(如AQR的Momentum基金)将因市场无趋势而清盘,主动管理的核心优势从“信息差”转向“认知差”。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类决策依赖“启发式法则”,但在“信息硬化”(如财报、产量数据)的市场中,竞争优势将来自“跨学科框架”——能将量子计算进展与半导体产业、能源需求关联分析的投资者,才能捕捉到“常温超导材料突破”的真正价值。这种“认知租金”的获取门槛极高,最终可能催生“认知巨头”垄断超额收益,绝大多数主动管理者将被迫转向被动指数化。
三、创新与资本的矛盾:从激进试错到保守筛选
“追涨杀跌”的消失,使资本循环面临系统性挑战。一级市场(VC/PE)的生态将被逆向摧毁: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2年中国早期项目(A轮前)中,75%的退出依赖二级市场溢价;若二级市场“不确定性定价”功能失效,风投的IRR(内部收益率)将从当前的15%-20%(Preqin数据)降至5%以下,资本将大规模撤离高风险领域。这一“资本寒冬”将直接冲击前沿科技领域(如生物医药、商业航天)——1990年代互联网革命中,纳斯达克泡沫为亚马逊、谷歌等企业提供了“冗余资本”,使其能承受长期亏损;若没有这种“试错宽容”,人类可能仍在拨号上网时代徘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文明探索机制”的重构。市场的“分布式并行计算”优势(每个投资者都是独立计算单元)将因“同质化理性”而削弱。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已证明,集中规划无法处理复杂系统的多样性;若市场成为“完全理性”的机器,创新将退化为“少数精英的线性规划”,而失去“千万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多样性探索。历史上,铁路泡沫(1840年代英国)虽导致90%的铁路公司破产,却推动了钢铁、机械的技术革新;互联网泡沫(2000年前后)虽蒸发5万亿美元,但孕育了改变世界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些“无效投资”并非浪费,而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成本”。
四、市场的本质:人性的共生体而非理性的囚徒
透过对微观结构、定价机制、投资者行为、创新生态的探讨,我们最终触及市场的本质——它并非人类设计的“工具”,而是人类社会的“共生体”。其不可替代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 社会情绪调节器:市场通过价格波动吸收与释放集体心理能量。2020年3月美股熔断期间,道琼斯指数单周暴跌37%,但同期美国社会犯罪率未显著上升(FBI数据),证明市场为恐慌提供了“安全出口”;反之,若情绪无法通过市场释放,可能转向商品囤积(如2021年美国芯片短缺引发的抢购潮),导致更剧烈的社会失衡。
- 未来可能性探索器:市场是“分布式并行计算”的文明进化平台。2010年代初页岩油革命中,中小型能源公司因押注“水力压裂技术”融资(尽管当时主流机构认为其成本过高),最终推动美国页岩油产量从2010年的0.5亿吨飙升至2022年的7亿吨。这种“广撒网”式的试错,正是市场为“未来可能性”支付的“计算成本”。
- 复杂适应系统:市场的多样性与容错性保障了文明韧性。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量化基金大规模亏损,但传统价值基金因押注能源、金融股获得超额收益,市场整体未因单一策略失效而崩溃;2008年金融危机前,少数“怀疑论者”(如迈克尔·伯里)的警告虽被忽视,却最终阻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多样性反脆弱”,是任何“完全理性”系统都无法复制的。
结语:与人性共舞,做智慧的水手
我们最终需要承认:试图消除“追涨杀跌”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市场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人性的镜子”——贪婪与恐惧、乐观与悲观、理性与疯狂,都在其中被放大、反射,最终形成价格信号。监管者应成为“系统的园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植被(鼓励不同投资策略共存),监测病虫害(异常交易预警),适时灌溉(危机时刻提供流动性);投资者应成为“智慧的水手”:建立“反向指标温度计”(如换手率超阈值时自动触发冷静期),推广定投策略对抗择时冲动;社会应成为“包容的港湾”:接纳市场的“不完美”,但珍惜其推动文明进步的“不完美力量”。
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市场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让我们在“全力以赴”与“顺其自然”中,找到了与人性、与世界共处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