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聪明的投资者》的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他是全球公认的“价值投资之父”,其创立的价值投资理论深刻影响了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等一代代顶级投资者,奠定了现代证券分析的基础。
一、核心背景与成长经历
格雷厄姆于1894年5月8日出生在英国伦敦,拥有犹太血统,1年后随全家移居美国。他的成长充满逆境,却塑造了其务实坚韧的性格:
- 家庭变故:幼年时父亲离世,母亲后续投资失败导致家境窘迫,他从小便需承担经济压力,边工边读完成学业。
- 学业与职业起点: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因表现突出获校长推荐,于1914年入职华尔街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Newburger, Henderson & Loeb),从底层信息员(跑单员)起步,正式踏入投资领域。
二、投资生涯:从实践到理论的里程碑
格雷厄姆的投资生涯历经市场检验,从早期探索到理论成型,最终成为行业标杆,关键阶段可分为4个节点:
1. 职业生涯起步(1914年):量化分析能力初显
入职华尔街后,他凭借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严谨的财务分析能力,快速晋升为证券分析师。核心工作是深度拆解公司财务报表,挖掘“被低估的证券”,这种以数据为核心的分析方法,为后来“价值投资”的量化逻辑埋下伏笔。
2. 独立基金管理(1923-1926年):早期成功与隐患
- 1923年:创立首个基金“格兰赫私人基金”(Grahar Corporation),初始规模50万美元,仅1年半时间回报率便超100%,远超同期市场79%的涨幅,初步验证了其投资逻辑的有效性。
- 1926年:设立“本杰明·格雷厄姆共同账户”(Benjamin Graham Joint Account),但受“咆哮的二十年代”市场狂热影响,他参与了部分杠杆投机操作,为后续大萧条中的亏损埋下隐患。
3. 大萧条洗礼与理论转型(1929-1936年):价值投资体系确立
- 1929-1932年大萧条期间:共同账户亏损高达70%,核心原因是偏离了“风险控制”原则,过度使用杠杆和投机。这次重创让他彻底反思,确立了“安全边际”的核心投资原则。
- 1932-1935年:调整策略,专注于“低估证券+严格风控”,成功弥补全部亏损。
- 1934年:出版经典著作《证券分析》,首次系统阐述“内在价值”与“安全边际”理论,标志着现代证券分析学科的诞生。
- 1936年:成立“格雷厄姆-纽曼公司”(Graham-Newman Corporation),正式将价值投资理论落地为可复制的投资体系。
4. 长期业绩与退休(1936-1956年):行业标杆级回报
在1936年至1956年退休的20年间,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在历经多次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实现了不低于14.7%的年化收益率,显著跑赢同期市场12.2%的年化表现,成为价值投资有效性的“活证明”。
三、核心成就:投资哲学与行业影响
格雷厄姆的成功,本质是“犹太智慧(注重风险、长期视角)”与“美国冒险精神(务实创新、实践验证)”的融合,其核心贡献体现在两点:
1. 理论奠基:创立“价值投资”体系,提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安全边际抵御风险”三大核心原则,打破了当时华尔街“投机主导”的混乱局面,为投资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
2. 人才传承:其学生包括沃伦·巴菲特(曾称“格雷厄姆教会我如何不亏钱”)、约翰·邓普顿等顶级投资者,其著作《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至今仍是全球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的必读书籍,影响延续近百年。

投资为生活服务的,每天开开心心,可可爱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