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扶持计划# 今日A股市场突现深度回调,沪指跌1.76%险守3800点,超4700只个股下跌,两市成交额却逆势放大至3.17万亿元的历史次高。这种“放量下跌”现象引发投资者对行情是否终结的担忧。结合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与市场结构的多维度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调整属健康技术性回调,慢牛格局未改,但需警惕结构性风险。
一、下跌本质:四大动因共振,非系统性风险爆发技术面超买压力释放
沪指突破3800点后连续快速拉升,60分钟级别MACD顶背离信号持续积累,且3800点附近存在历史套牢盘阻力。连续9日成交额超2万亿后,部分资金追高意愿减弱,获利盘集中兑现引发踩踏,尤以年内涨幅超20%的半导体、AI板块为甚。
政策预期差引发情绪波动
市场对7月政治局会议“强刺激”的期待(如大规模消费补贴、地产限购松绑)未能快速落地。尽管央行超额续作MLF并降息,但专项债发行进度滞后(仅完成全年58%),地产政策仅局部调整“认房不认贷”,未触及核心限制,导致“政策雷声大、雨点小”的失望情绪蔓延。
外围扰动与外资避险行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不排除9月加息”的表态推升美元指数至3个月新高,中美利差倒挂扩大至-180bp,引发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超30亿元。叠加美国商务部将12家中国AI芯片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科技板块承压明显。
中报业绩分化引发估值重构
8月下旬业绩密集披露期,部分高估值板块暴雷:某AI算力龙头净利润同比下滑45%(预期增20%),锂电池企业毛利率因碳酸锂涨价压缩至15%(前值18%)。资金加速从高估板块(PE 45倍)向低估值消费(PE 28倍)、公用事业(PE 18倍)迁移。
二、慢牛未终结:三大支撑逻辑依然坚实宏观托底与政策空间充足
经济虽呈“弱复苏”(7月社零增2.5%低于预期),但工业增加值同比4.2%仍处修复轨道。政策工具箱远未枯竭:央行或进一步降准,财政赤字率存在上调空间,且9月美联储降息概率升至90%,若落地将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打开国内宽松窗口。
资金结构仍有利于权益资产
尽管短期外资流出,但中长期增量资金逻辑未变:
险资:权益配置上限提高后,上半年险资入市规模占A股增量资金三分之二;
居民储蓄迁移:7月零售存款减少1.1万亿元,低利率下资金持续转向权益市场;
杠杆健康:两融余额2.1万亿虽达高位,但占流通市值仅4.8%,远低于2015年10%的警戒线。
产业趋势与全球资本再平衡
科技自主(半导体国产化率目标30%)、AI应用落地(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新能源出海(全球份额35%)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仍是政策与资本长期聚焦方向。全球美元资产避险地位动摇,中国资产因估值优势(港股较A股折价20%)成为分散化配置的重要选择。
三、投资策略:杠铃配置应对波动,聚焦三主线当前宜采用瑞士百达提出的“杠铃策略”,平衡进攻与防守:
配置方向逻辑支撑代表性领域高增长科技端国产替代加速(如光刻胶、GPU)、AI应用商业化(自动驾驶、医疗AI)半导体设备(中微公司)、服务器(浪潮信息)、光模块(中际旭创)高股息防御端利率下行提升类债资产吸引力,现金流稳定公用事业(长江电力)、银行(工行股息率6%)、港口(上港集团)景气修复消费端服务消费韧性(旅游数据回暖)+ 估值处于历史30%分位以下景区运营、中药、汽车零部件 四、结论:牛回头而非牛终结,把握黄金坑机会本次调整是短期情绪过热后的良性降温,类似2007、2015、2020年牛市中的技术性回调。慢牛延续的核心条件未破坏——经济无失速风险、政策未转向紧缩、成交未持续萎缩。投资者可借机优化持仓:规避无业绩支撑的高位题材股(如部分AI概念),逢低布局景气赛道龙头,耐心等待9月美联储降息与国内政策加码的催化。风雨中的持仓定力,往往是长期超额收益的来源。@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