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扶持计划#
中短债基金收益率疲软全景解析:结构性困境与市场嬗变
近一年来,曾被视为“稳健港湾”的中短债基金遭遇显著挑战,收益率持续低迷甚至频繁告负。这一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重市场力量重构下的必然结果。从深层机制看,四大结构性矛盾共同导演了这场收益困局。
一、货币政策与资金面:紧平衡下的“负carry”绞杀
2025年央行货币政策呈现“稳总量、调结构”特征,尽管有降准降息操作,但资金利率持续高位震荡。DR001长期维持在1.4%-1.5%区间,与短债收益率形成倒挂。这种资金成本与资产收益的倒挂催生了“负carry”效应——机构通过拆借资金加杠杆持有短债反而导致每日亏损。
为遏制损失,机构被迫大规模去杠杆,银行间质押式回购规模从2024年峰值8万亿骤降至5-6万亿。抛压传导至债券价格,形成“减持→价格下跌→净值回撤→再减持”的流动性螺旋。
二、股债跷跷板:权益市场虹吸效应超预期
2025年A股市场在政策催化下显著回暖,尤其科创板季度级行情吸引资金大规模转向风险资产。统计显示,3月以来纯债基金遭遇持续性赎回,管理人被动减持债券加剧价格波动。
更关键的是,资金迁徙改变了资产比价逻辑:当股票资产提供更高风险溢价时,债券尤其是中短债的配置性价比急剧下降。申万宏源研报指出,当前债市逻辑已从“基本面+流动性”转向“大类资产再配置”,资金分流压力成为压制债基表现的核心变量。
三、中短债的结构性脆弱:久期悖论与防御策略失效
传统认知中,短久期债券因利率敏感性低而被视为“防御利器”,但本轮调整彻底颠覆该逻辑。
- 久期悖论显现:当资金利率持续高企时,短债对资金面变化反而更敏感。2025年2-3月,3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3%飙升至1.69%,波动幅度远超长债,使押注短债防御性的交易员集体受挫;
- 策略同质化反噬:多数基金采取压缩久期、增配短债的保守策略,导致中短端债券供给过剩。某公募基金经理坦言:“当所有人挤向防御出口时,出口本身就成了风险源头”。
四、信用环境重构:城投债估值塌方与利差走阔
信用债估值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2025年多地城投平台债务重组事件发酵,弱资质城投债估值大幅回调。部分中短债基金为博收益信用下沉,重仓此类债券后遭遇“估值修复滞后”效应。
即便利率债企稳,信用利差仍持续走阔。金鹰基金固收总经理龙悦芳指出:“弱资质城投债受政策谨慎预期影响,估值修复速度比利率债慢2-3周”,导致持仓基金净值回升乏力。叠加信用风险重定价,AA级城投债与国债利差年内扩大40BP,进一步侵蚀票息收益安全垫。
前瞻:破局之道与市场新平衡
当前中短债基金的困境本质是市场范式转换的阵痛。破局需等待三重信号:
1. 资金利率实质性下破:DR007需有效突破1.45%中枢,扭转负carry困局;
2. 股债再平衡契机:权益资产估值修复完成后,资金回流债市寻求稳健收益;
3. 信用分层明晰化:城投债风险定价完成,高等级信用债利差回归合理区间。
投资者当务之急是重塑认知:所谓“低风险”资产绝非无风险,需从久期管理、信用下沉、杠杆运用三方面动态优化。历史经验昭示,每次深度调整都是优质资产再配置的窗口——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1.75%阶段高位,债券资产的赔率优势已在悄然积累。市场从不缺少机会,只缺少重新发现价值的眼睛。@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