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全球超材料产业化龙头,主攻具备电磁调控功能的超材料结构件研发与制造。其业务聚焦两大方向:
1. 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核心收入来源)
· 航空结构产品:应用于先进战机、无人机(如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实现电磁隐身、射频传感一体化 。
· 海洋结构产品:用于舰艇等装备的电磁调制与综合射频系统,已列装我国海洋装备 。
2. 智能装备产品
· 军用/安防领域:穿戴式智能头盔(公共安全、防疫场景)。
· 民用孵化方向:电子通信(卫星互联网天线)、新能源汽车(飞行汽车天线检测)、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
二、技术壁垒与产业护城河
1. 底层技术垄断性
· 全球唯一实现超材料规模化量产的企业,技术融合超级计算、微纳光刻、射频工程等多学科,可通过“人造分子结构”定制材料性能(如负折射率、电磁波定向吸收)。
· 专利壁垒深厚,申请量及授权量居行业第一,覆盖超材料设计-制造-检测全链条 。
2. 全产业链布局
· 中游:关键零部件制造(蜂窝、蒙皮、射频组件),由佛山、株洲、天津基地承担 。
· 下游:终端产品集成(无人机、功能结构件),深圳、乐山子公司主导 。
· 配套1200余家供应链企业,形成产业闭环 。
3. 产能优势
· 709基地二期产能达一期2.5倍,株洲905/906基地扩建中,总产能从2019年8吨增至2024年168吨,支撑订单放量 。
三、市场板块关联性与资本映射
光启技术业务横跨四大高景气板块,形成多维估值支撑:
军工电子 航空/海洋装备超材料结构件列装,革新传统隐身技术 “十四五”装备升级、国防信息化预算提升。
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超材料关节部件(解决非标场景运动控制)、自研生产机器人(降本提效)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2025年量产突破)。
低空经济 无人机蜂群射频隐身与自组网系统,赋能集群协同作战与物流 低空空域开放政策、eVTOL商业化落地 。
国产替代 突破欧美超材料技术封锁,实现高端装备自主可控 新材料“自主化”战略、进口替代空间超50% 。
板块协同逻辑:军工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毛利率>50%),机器人与低空经济贡献估值弹性(行业CAGR>30%),国产替代主题强化长期溢价 。
四、核心增长驱动与投资价值
(1)短中期增长点
· 军工订单放量:超材料在尖端装备渗透率从10%向30%提升,709基地满产产值预计超20亿元 。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联合研发AI人形机器人,突破非标件精密制造;自研生产机器人降低人力成本(当前人力成本占比过高)。
(2)长期战略布局
· 低空经济商业化:无人机蜂群技术获军方验证,向物流/巡检场景延伸 。
· 民用市场孵化:与华为合作消费电子超材料应用(如手机天线)、新能源汽车通信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