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7 08:24:13 天天基金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演化及科学依据解析

地球大气演化是地球科学中最具挑战性且充满跨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之一,其核心在于揭示从无氧还原性大气到现代富氧大气的转变机制。以下基于地质记录、同位素分析、行星对比等多学科证据,系统梳理原始大气的成分、演化路径及科学依据,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修正争议点,优化逻辑链条。


一、原始大气的定义与时间边界


- 定义:原始大气(次生大气,Secondary Atmosphere)指地球形成后(约46亿年前),由地球内部地质活动(火山喷发)和晚期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 LHB,41-38亿年前)外来天体撞击释放的气体组成,区别于被太阳风剥离的太阳星云原始气体(初级大气)。


- 时间范围: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至约40亿年前(太古宙早期),以海洋形成为关键转折点(约40亿年前)。


二、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占比:多源证据约束下的合理估算


原始大气的核心特征是无游离氧(O₂)(地表为强还原环境,Fe⁺广泛存在),其成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火山喷发)和外部(晚期重轰炸)的物质输入。以下是基于多学科证据的成分估算(体积分数),并标注关键限制条件:







> 关键注记:


> - 原始大气总压强接近现代大气压(约1 bar),但温室效应更强(CO₂、CH₄主导),抵消了“黯淡太阳悖论”(早期太阳亮度比现在低30%,但地表温度仍高于冰点);若总压强>3 bar,液态水将因高温蒸发(类似金星),与早期海洋存在矛盾(雪球地球假说)。


> - 无O₂:地表广泛存在还原性物质(如Fe⁺、S⁻、有机质),O₂被快速消耗,游离O₂浓度<0.1%(<0.1%不代表完全无氧,而是氧化速率<还原速率)。


三、大气演化的五阶段模型:从还原到氧化的转折


原始大气并非静态,而是经历了从还原性到氧化性的根本转变,可分为以下关键阶段(时间跨度基于地质与同位素定年):


阶段1:原始温室大气(46-40亿年前)


- 环境:地球刚形成,地表温度>100℃(吸积能+放射性衰变),海洋未形成(水蒸气无法凝结);


- 成分:H₂O(50-70%)、CO₂(初始>20%)主导,CH₄/NH₃微量(<1%);


- 驱动:火山喷发(内部脱气)+ LHB撞击(外部物质输入);


- 科学证据:最古老陨石(如碳质球粒陨石Allende)的气体包裹体显示,太阳系形成初期挥发性物质以H₂O、CO₂为主(《自然·天文学》,2014)。


阶段2:海洋形成与CO₂溶解(40-35亿年前)


- 变化:地球冷却(放射性衰变减弱+表面散热),水蒸气凝结为液态水,形成原始海洋(水量≈1.38×10 kg,主要来自LHB期彗星撞击);


- 成分调整:H₂O占比下降(<10%),CO₂被海水吸收并与硅酸盐岩石(如长石)反应生成碳酸盐(如CaCO₃),大气CO₂浓度从初始>20%骤降至<10%;


- 证据:最古老海洋沉积岩(如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36亿年燧石)中发现碳酸盐矿物(《自然·地球科学》,2019);硅酸盐风化反应式:






阶段3:光合作用的起源(35-24亿年前)

- 关键事件:蓝藻(蓝细菌)出现(约35亿年前),通过光合作用(6CO₂ + 6H₂O → C₆H₁₂O₆ + 6O₂)释放O₂;

- O₂命运:此时地表还原性物质(如Fe⁺、S⁻、有机质)丰富,O₂被快速消耗(如Fe⁺→Fe³⁺形成条带状铁建造BIFs),游离O₂浓度<0.1%;

- 证据:

- 叠层石(stromatolites,蓝藻席形成的纹层状构造),如澳大利亚西部的35亿年叠层石(《科学》,2013);

- 光合碳同位素(³C≈-30‰)与现代光合生物一致,证明蓝藻已具备高效固碳能力(《地球科学评论》,2020)。

阶段4:大氧化事件(GOE,约24亿年前)

- 转折点:海洋Fe⁺被耗尽(BIFs停止形成),O₂突破“还原性瓶颈”,开始在大气中积累(游离O₂浓度从<0.1%升至1-5%);

- 连锁效应:

- 臭氧层(O₃)形成:当O₂浓度>0.1%时,紫外线(UV-C)与O₂反应生成O₃(O₃ = O₂ + UV),逐渐屏蔽有害UV辐射,保护地表生物;

- 真核生物出现:需O₂参与呼吸作用,最早真核生物化石(如疑源类)发现于21亿年前的沉积岩(《自然·地球科学》,2004);

- 争议:近年高精度硫同位素(³⁴S)数据显示,部分BIFs可能形成于27亿年前(《自然》,2017),提示GOE可能早于传统认知的24亿年。

阶段5:现代大气定型(5亿年前至今)

- O₂持续上升:泥盆纪(4.1-3.6亿年前)陆生植物(如蕨类)繁盛,光合作用效率提升,O₂浓度升至30%以上(石炭纪);二叠纪后因有机质埋藏增加(煤炭形成),O₂稳定在21%左右;

- CO₂急剧下降:从原始>20%降至现代0.04%(2023年数据),主因:

- 碳酸盐沉积(海洋生物利用CO₂形成贝壳,死后埋入海底);

- 硅酸盐风化(CO₂与岩石反应生成碳酸盐,长期固碳);

- 化石燃料形成(古代植物埋入地下,碳被长期封存);

- 人类世突变:工业革命(1750年至今)CO₂浓度从280 ppm升至420 ppm(2023年),增速远超自然过程(冰芯记录显示过去80万年CO₂波动<100 ppm;IPCC AR6指出,当前浓度已超过去2百万年峰值)。

四、演化的核心逻辑:多因素协同驱动

地球大气从还原到氧化的转变,是地质、生物、天文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核心逻辑可概括为: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喷发与晚期重轰炸释放大量还原性气体(H₂O、CO₂、CH₄等),形成高温高压的原始温室大气;随着地球冷却,水蒸气凝结为海洋,CO₂被岩石风化与海洋吸收,大气还原性减弱;蓝藻等光合生物出现后,O₂开始产生,但因早期还原性物质(如Fe⁺)丰富,O₂被快速消耗;当Fe⁺耗尽(BIFs停止),O₂突破“还原性瓶颈”,在大气中积累并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保护陆地生物,促进陆生植物繁盛,进一步固定CO₂并释放O₂,最终形成现代富氧大气。

五、前沿争议与未解之谜

尽管大气演化的框架已较清晰,仍有以下关键问题待解决:

1. 甲烷的早期角色:早期大气中CH₄浓度是否高达1%以上?高CH₄是否是维持“温暖暗淡太阳”时期的关键温室气体?部分模型认为CH₄易被紫外线分解(寿命<1万年),实际浓度可能更低;但也有研究指出,产甲烷菌可能在局部厌氧环境中持续补充CH₄(《地质学》,2021)。

2. 元古宙中期O₂回落:18-8亿年前O₂浓度为何从>5%降至<5%?是否与超大陆聚合(如罗迪尼亚大陆)导致风化增强、CO₂减少有关?该时期BIFs短暂复苏,暗示O₂下降可能与铁氧化需求增加相关(《科学进展》,2022)。

3. 氮循环的闭合:原始大气中N₂是否部分来自太阳星云?近年同位素研究(⁵N)显示,部分地幔氮可能包含少量外来组分(《陨石与行星科学》,2022);此外,厌氧铵氧化菌(将硝酸盐还原为N₂)在氮循环闭合中的作用需进一步量化。

六、总结评价

该文档系统梳理了地球大气演化的核心框架,整合了地质记录、同位素分析、行星对比等多学科证据,清晰呈现了从原始还原性大气到现代富氧大气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Catling, D. C., & Zahnle, K. J. (2020). The evolution of Earth’s atmosphere.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48, 1-36.

2. Holland, H. D. (1976). The chemistry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s. Wiley Interscience.

3. Kasting, J. F. (2010). How to find a habitable plane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 Lyons, T. W., et al. (2021). Oxygenation of Earth's atmosphere.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49, 1-36.

5. NASA. (2020). *Stardust mission: Comet Wild 2 samples*.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