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盘面有些沉闷,外围市场的上涨并未带动A股形成有效反转,赚钱效应主要集中在水泥建材、交运设备、风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防御板块。
而前期出色的机器人,半导体则纷纷迎来调整,后者主要是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业绩不及预期而引发的板块回避。
借着周五,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行业分析,试着从宏观角度看看,本轮行情发展到哪里了以及是否结束。
先说结论:水牛尚未结束,但半场已过。
需要明确的是,从去年9.24以来的行情,本质在于资金驱动,而非基本面根本性改善。因此,我们可以参考过去两轮以资金驱动而形成的牛市。
1、2014-2015年:散户与杠杆资金推动
2014-2015年,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股市大涨,GDP增速从7.6%降至7.1%,企业盈利甚至出现负增长。然而,上证指数从3000点以下暴涨至5000点以上,市盈率从10倍扩张到23倍。
2014年5月IPO重启,吸引散户入场,“打新”热潮带来赚钱效应。券商两融余额创历史新高,(如伞形信托、P2P)规模激增。
货币政策:央行多次降准降息,宽松货币政策刺激资金流入股市。
正反馈机制:赚钱效应吸引更多散户和杠杆资金入场,推高股价,风险溢价持续下行,行情在2014年12月突破“均值-1倍标准差”后继续发酵9个月。
特点:这轮牛市完全由资金驱动,基本面较弱,散户和杠杆资金的狂热推高估值,风险溢价大幅下降。
2、2020-2022年:机构资金驱动的结构性牛市
2020-2022年,经济受疫情影响后逐步修复,但企业盈利增速有限。A股经历近三年牛市,风险溢价最大降至“均值-1.9倍标准差”。
2018年资管新规限制非标投资,释放大量存量资金,银行理财转型推动资金涌入公募基金。2020年四季度起,公募基金持续流入“抱团股”(如白酒、新能源)。
市场特征:结构性牛市,部分板块(如消费、科技)估值大幅扩张,风险溢价突破“均值-1倍标准差”后继续下行,行情持续约8个月。
特点:机构资金主导,市场分化明显,资金集中流入少数板块,推高局部估值。
3、本轮行情(2024年9月至今)所处阶段当前阶段
截至2025年8月,本轮行情自2024年9月启动,持续约11个月,估值扩张仍在进行,尚未见结束迹象。上证指数风险溢价自7月18日起跌破“均值-1倍标准差”,但仅持续不到1个月,部分板块(如创业板、中证1000)风险溢价仍在均值以上。
图: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本轮行情由股债比价效应引发,无风险利率下行(10年期国债利率1.60%-1.90%),险资率先入场,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30%投资A股。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预计下半年接力,成为新的增量资金。
历史上,风险溢价常降至“均值-2倍标准差”甚至更低。本轮创业板等中小盘股仍有较大估值扩张空间,尚未达顶峰。
#七部门联合推动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突破#
#OpenAI推出GPT-5 或提振AI投资热情#
#半导体走强!什么逻辑?持续性几何?#
#八月基金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