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被一份非农就业报告彻底搅翻了天。这数据下修得有多狠?用市场老手的话说,简直是“眉毛以下截肢”——5月和6月的数据被一口气砍掉25.8万人,7月新增就业更是骤降到只有7.3万,创下9个月新低。这“史诗级”的下修,一下子戳破了之前就业市场看着挺热闹的泡沫。纳斯达克指数当晚就跌了2.24%,市场瞬间弥漫开“衰退要来了”的恐慌。
反应最快的是利率期货市场,交易员们连夜调整押注:9月份美联储降息的概率,从数据公布前的不足40%,一下子飙到了90%以上,甚至有人开始赌美联储会大刀阔斧直接降50个基点,年内降三次息几乎成了共识。
市场一惊一乍是常态,但咱们得看清大方向。眼前这波恐慌,是不是就该对美股失去信心了?别急,看看历史怎么说。过去五十多年,美股经历过九次像样的大跌,远的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标普500指数腰斩过半,近的像今年4月前后,最大跌幅也超过了20%。但神奇的是,每一次危机过后,美股总能爬起来,而且往往还能创出历史新高。就拿今年4月那次大跌来说,从低点到标普500指数再创新高,只用了短短两个多月,到6月27日就收复了失地。

这种大跌之后又快又猛地涨回来的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里其实上演过好几次,比如1998年、2020年,还有就是今年。而前两次这样的“深蹲快起跳”之后,都紧接着持续了一年半以上的大牛市。这个韧性不是凭空来的,看看真金白银的选择就知道——今年前五个月,外资净流入美股的资金高达1190多亿美元,创了近十年的新高。为啥这么坚定?因为大家相信美股的核心逻辑没变。
上周科技巨头的财报,正好给这份信心加了把火。苹果、亚马逊、Meta、谷歌这些大家伙,业绩一个比一个能打:
苹果闷声发大财,服务收入冲到了历史新高的274亿美元,库克更是拍板大举投入AI,护城河越挖越深;
亚马逊靠着云业务AWS就躺赢了,单季赚了309亿美元,AI带来的算力需求把利润顶得老高;
Meta简直杀红了眼,AI用户突破10亿大关,广告效率猛涨10%,利润飙升36%,还砸下720亿美元扩建AI数据中心,是真拼;
谷歌的云业务更夸张,收入暴增32%,利润直接翻倍,全年850亿美元的预算,火力全开怼向AI算力。
这些巨头展现的盈利韧性和对未来的投入,是支撑美股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石。所以,上周五非农数据引发的暴跌,恐慌情绪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敏锐的资金已经开始行动了。这份疲软的报告,不仅让降息预期急剧升温,还意外引爆了另一个市场——美债。
债券交易员们对利率走向最敏感,他们看到降息路径越来越清晰,立刻大举买入美债。各期限的美国国债价格应声大涨,经历了一个月的下跌痛苦后,终于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狂欢。为啥降息预期会让债券涨?简单说,就是未来利率走低,现在手里债券的“价值”就相对提升了,持有它的收益也更划算了。这种由疲软数据(比如这次惨不忍睹的非农)突然点燃的美债大涨行情,专业人士称之为“牛市陡峭化”,往往是市场预期发生重大转变的信号。
市场就是这么戏剧性,一边是美股因为担忧经济而下跌,另一边却是美债因为同样的担忧(强化了降息预期)而大涨。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在预期摇摆、波动加大的当下,是把宝全押在一边,还是想办法两头兼顾,甚至看得更广一点?
单一市场、单一资产的波动风险正在放大。美股长牛的逻辑虽在,但短期震荡难免;美债的机遇看似明确,但市场情绪也可能快速变化。这时候,或许更需要一个能灵活应对、分散风险的“篮子”。比如,南方全球精选配置股票(QDII-FOF)基金(A类202801 / C类023591),这类产品就提供了一个思路。
作为国内首批能真正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QDII-FOF基金,它的特点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它本身是“基金中的基金”,核心策略就是通过精选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基金,构建一个涵盖股票(比如捕捉美股科技巨头的增长)、债券(比如受益于潜在降息的美债)、甚至商品、贵金属等不同资产类别的组合。这样做的好处,是力求利用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在捕捉全球机遇的同时,也能有效平滑整体组合的波动,追求更稳健的投资体验。$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C$ #中国军工竞争力重估,军贸份额或扩张# #低空经济突破:吨级无人机跨海运油# #八月基金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