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习惯,凡事多想本质。
投资这样,学英语也是这样。
什么“听力先行”,什么“原版娃”路线,它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有人不是“听力先行”,也没刷什么“原版绘本”,照样能学好英语呢?
我有个假设,语言的学习符合一个模型:
100=记忆力*遍数*学习方法的效率。
前面这个100,是对语言的熟练度。
也就是说,要掌握一个单词,熟练度需要到达100才行。
记忆力、遍数、学习方法的效率,就是三个变量了。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小A,他记忆力一般,只有10;
学习方法的效率也一般,只有1;
那他想达到100的熟练度,就只有把遍数达到10遍才行。
也就是他背一个单词,得背10遍。
反映到那个模型上,是这样滴:
100=10(记忆力)*10(遍数)*1(效率)
如果另一个人小B,他记忆力很好,有20;
他的学习法方法和小A一样,效率只有1;
那他想背一个单词,就只需要5遍了。
反映到模型上是:
100=20(记忆力)*5(遍数)*1(效率)
如果有一个神人小C,他记忆力极好,有100;
那他只需要背一遍就记住了。
反映到模型上是:
100=100(记忆力)*1(遍数)*1(效率)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目不忘”。
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小C这种神一样的记忆力,甚至连小B的记忆力都达不到,只有小A的记忆力。
那怎么办呢?难道只能靠增加遍数,通过耗时间来学英语吗?
不是的,我们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说,看着单词表,从abandon开始一个一个背,这种死记硬背方式的效率是1;
那结合句子,结合上下文来记忆单词的效率就是2。
语言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更适合有上下文的场合的。
哪个正常人说话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说啊?
所以对于小A来说,他只要调整一下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一样可以5遍就记住一个单词。
反映到模型上是:
100=10(记忆力)*5(遍数)*2(效率)
好,有了这个模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听力先行”、“原版娃路线”,更容易学好英语了?
刷听力的娃,没有用眼限制,每天听的时间通常很长,动辄一天1-2个小时。
这么长的听力时间,听到同一个单词的遍数,必然很多。
听力材料,都是有上下文的,有剧情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因此,用这样的方法,哪怕是记忆力一般的孩子,也可以学的很好。
哦对了,还有个事要强调一下:不理解的输入,效率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