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悟到一个真理,什么大师也好、名师也罢,教育界只有一个真理,那就是:
一个猴一个拴法。
还以学英语为例,你要是看小红书,那上面神人多了去了,各种经验分享。
就以刷RAZ绘本为例,有人建议5岁开始刷,有人建议3岁开始刷,我甚至还见过一个1岁开始刷的。
有人建议先听后读,有人建议先读后听,有人建议边听边读。
有人建议低等级的绘本快点过,没必要浪费时间。
有人建议低等级也要反复研读,夯实基础。
有人建议低等级的快点过,但是到高等级卡住了要横向扩张其他系列的绘本,增加词汇量。
反正是各有各的招,最终都会连上一句:我家就是这么学的,效果很好,就这么干就对了。
但实际上呢,同样的方法换到自家娃身上,通常就不灵了。
为啥呢?
因为娃换了。
以我家娃为例,他小时候就是对听英文儿歌,看英文版小猪佩奇、big muzzy这类动画片不感兴趣,死也不看。
同时,小时候也对刷绘本(无论是RAZ,海尼曼,还是红火箭、牛津树),非常抵触。
那些牛娃,一个绘本刷个两三遍,里面单词全都记住了。
我家娃,刷十遍也记不住,更何况他不肯刷十遍。
所以,别人家的教育方法,咱只能参考。
落地到自家娃身上,只能尝试。
如果运气好,娃的天赋匹配这个模式,很喜欢这个模式,那就能坚持下去。
如果运气不好,娃的天赋不匹配这个模式,他觉得很烦很难受,那就没必要坚持,而且也坚持不下来。
有的娃运气好,天然适应学校里、网络上的公版教育方案,那他跟着学校或者网络上的方法学,就行了。
但更多的孩子是运气不好的,无法完全适应已有的公版教育方案。
作为父母,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逐渐的去了解孩子。
了解他的天赋,了解他的能力,了解他的喜好,根据他的特点定制专属于他的教育方案。
孔子讲:因材施教,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就比方说基金跟投,我并没有说:所有人都应该去买XX基金,这个基金最好。
而是说:低风险偏好选择什么什么基金,高风险偏好选择什么什么基金。
这就是做了用户分类,属于因材施教的一种。
要不为啥大家的跟投效果能这么好呢,原因找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