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来个灵魂拷问:最近谁还没体会到“0元购”的快乐?上周末,美团、饿了么、京东外卖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号称“外卖三国杀"。尤其是美团,7月5日那天订单量飙到创记录的1.2亿单,服务器直接干冒烟罢工了。今天宋老师就来聊一聊外卖“三国杀”究竟要卷向何方?
其实“外卖三国杀”早就在4月就拉开帷幕了,当时京东风光入局外卖,疯狂撒钱补贴,结果没玩多久就选择“休战”,而阿里却选择“冲锋”。7月2日,淘宝闪购豪掷500亿,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直接向消费者和商家发放丰厚福利。不仅有大额红包和免单卡,还推出官方补贴的一口价商品。此外,商家也将享受到各类店铺、商品及配送补贴,更有免佣减佣等优惠政策。
为何阿里突然这么猛?宋老师听说,7月5日是阿里外卖的冲单日,目标是峰值订单超过美团,直接干到9000万至1亿单。并且,阿里外卖的目标是2到3个月后,整体订单和美团对齐。这美团哪能忍?立马跟进了大量外卖优惠券,7月5日更是疯狂投放“0 元购”红包券,免费喝奶茶、吃汉堡,这波操作,直接让全国人民化身“外卖特种兵”。(光明网,2025.7.6)
不少网友在朋友圈疯狂炫战绩,“太疯狂了,喝不完,根本喝不完。”奶茶店的店员们可就惨了,直呼订单“做不完、根本做不完。”要说最开心的,还得是外卖小哥,有小哥笑称送一单的收入比平常翻了快三倍,一天能赚1700多块。疯狂的订单导致美团服务器在当日18时触发限流保护,系统短暂崩溃,官方回应称“用户下单量突破历史峰值”。
在宋老师看来,这场补贴大战,本质就是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的情况下,争夺存量市场这块“蛋糕”。但这就像一场豪赌,平台疯狂烧钱,短期内订单量和用户活跃度是上去了,可用户都是哪里便宜去哪里,等补贴一停,用户流失也就不可避免,平台最后只能落得个“赔本赚吆喝”的下场。
其实,资本市场早就看穿了一切,选择用脚投票。自从4月京东杀入外卖,到7月4日,京东股价持续阴跌,已从170港元左右跌到124港元,股价跌超20%,市值蒸发了1000多亿港元。美团股价则随着淘宝杀入,近1个月股价跌了15%,市值蒸发了约1500亿港元。最扎心的是阿里巴巴,5月至今跌幅超15%,随着补贴加大,上周跌超6%,市值都快跌破2万亿了。想当年市值比腾讯还牛气,现在连人家一半都不到,说多了都是泪。
从财务数据看,外卖平台的盈利之路充满荆棘。美团虽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占据龙头地位,但配送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得持续砸钱。而阿里虽背靠强大的电商生态,但其外卖业务能否与淘宝、天猫等形成协同效应,仍有待市场验证。在尚未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前,持续的补贴无疑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降低投资者信心。
据高盛研报测算,仅2025二季度这三家在本领域的投入就达到250亿,同时在2025年7月-2026年6月的这12个月内,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阿里外卖业务亏损410亿人民币,京东亏损260亿人民币,美团利润减少250亿人民币。这数字,看得人心惊肉跳。(大众新闻,2025.7.7)
被卷入大战的商家和骑手,处境实际上也不容乐观。商家看着订单量猛涨,表面风光,实则心里苦。参与美团“0元喝奶茶”活动的商家哭诉,免单部分自己得承担一部分费用,每单倒贴2到3元,营业额看着高,利润却薄得像纸,时间长了,谁还有动力好好做生意?优质商家一旦流失,平台服务质量也得跟着“掉链子”。骑手们表面赚的多了,实则是“用命换钱”。为了多赚点钱,只能延长工作时间,但等商家出餐又浪费大量时间,看似客单价翻倍,实际时薪没涨多少,高强度工作下,劳动权益还得不到保障。(环球网,2025.7.7)
早在5月京东刚入局的时候,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就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
说到底,在宋老师看来,这场外卖补贴大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外卖行业想要长远发展,不能再靠“烧钱补贴”,得转向“价值创造”。平台们不妨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配送路径,让外卖更快送到手上;加强商家培训,提升餐品质量;拓展多元化服务,满足大家各种奇奇怪怪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当补贴的“潮水”退去,外卖行业应该思考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实现多方共赢。这将是摆在所有外卖平台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
#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A股上演3500点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