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买入机会了!
从美团、京东和阿里的外卖大战说起。
咱们做投资,很多时候要看到生意的本质。
京东为什么要入局外卖赛道?是资本在无脑扩张吗,类似于当年的光伏?
并不是。恰恰相反,京东只是反击。真相是美团进入了京东的领土。
众所周知,京东是电商零售平台。比如我在京东下单充电宝,1~2天后给我送到。
在电商的更上一层,或者说消费升级版电商,叫「即时零售」(消费者端叫闪购、秒送等)。
我要买充电宝,而且现在立刻马上就想拿到。我也不想自己出去买,北京这边跑商场一圈太折腾。或者很晚了,商场也不开门。因此,我希望有人给我送过来,为此我愿意多付点钱(配送费和仓管费)。
不要犹豫,凭直觉思考,你会打开哪个app?
在外卖大战开启前,你能想到的通常是黄色的美团app。
这就叫用户心智的占领。
随着美团的持续扩张,未来你想立刻拿到手的商品,不仅是充电宝,什么锅碗瓢盆,瓜果蔬菜,包括智能手表、手机,你都会选择美团买。
美团从外卖到「即时零售」的扩张,会变相蚕食京东和阿里的传统电商业务。
这才是为什么京东和阿里都要高调入局外卖和闪购市场。说白了,是忍无可忍的反击,不反击不行
不过,这事对拼多多影响不大。因为拼多多的用户,图的从来都是便宜,而不是时效。这也是为什么这场大战唯独缺席拼多多。
ok,那么这场大战的结果会是什么?
短期看,为了抢夺市场,给商家和客户大量补贴,必然会导致股价的下跌。
下图是过去一年恒生科技、京东和美团的股价走势。
很显然,京东和美团的涨幅都明显落后于市场,过去一年的涨幅分别为20%和3%,远远落后于恒生科技的40%。特别是2025年3月外卖大战打响后,京东和美团的股价连续下跌。
而长期看,在各家平台的补贴催化下,「即时零售」市场的快速增长和瓜分。
「即时零售」作为「电商零售」的消费升级版,2024年市场规模7800亿,预期增速高达20%。跟如今的社会整体增速,如GDP和工资相比,显然是一个潜力增量市场。
最重要的是,外卖和「即时零售」本身倒不一定赚钱。美团和京东的真实目标是提高app的打开率,从而靠其他业务实现盈利。
你是女生,在京东买了奶茶,顺便逛了逛京东,随手买了件衣服。
你是男生,在美团买了充电宝,顺便逛了逛美团,随手买了张按摩团购券,订了个酒店
事实上,美团的利润大头从来都不是随处可见的美团外卖,而是到店酒旅业务。利润占比高达70%。
到这完了嘛,并没完。
就像我文章开头讲的,我们要看的是本质。以上多是描述和推演,而不是本质。
本质是外卖和「即时零售」行业是有一定护城河的。
全国的外卖和「即时零售」市场,也就1.5~2亿的日均订单规模。
由于行业的特殊规模效应,最多只能容得下2~3家企业。而且这几家企业也只是微利,得通过其他方式变现。
这意味着行业挤不进来更多竞争对手。或者说挤进来也是亏钱出局的命,所以就不会有人挤进来。
京东入局也仅仅是为了防守反击,是为了给电商业务导流,目标并不是靠外卖赚取暴利。
而这,就叫门槛,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护城河。
这跟3~4年前大火的光伏和锂电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当年投入1~2个亿,买一条光伏组件生产线,半年时间就能实现生产销售。
搞地产的、卖猪肉的、卖内衣的、做玩具的、做拖鞋的、做食品的、做珠宝的,有名有姓,全都进来了。
结果就是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打价格战,集体亏损。直到今天,产能还没消化完毕。各家公司股价更是跌跌不休,非常惨烈。
最后,咱还是要看估值。
公司商业模式和护城河的讨论固然重要,但公司是公司,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核心往往在于估值。
最简单的例子。可口可乐是真正有护城河的公司,保持了数十年
20%的净利润率和30%的净资产收益率,非常牛叉。但如果你当年以50倍PE去买可口可乐,那也要跌4~5年才能见底(嗯,咋一股白酒味)。这个案例以后细说,重点是你要知道估值的重要性。
京东、阿里、美团和拼多多这4家电商,最新市盈率PE也就8~15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下跌的空间有,但是不多了。
目前各方处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假设最后进入纳什均衡,再考虑到几家电商股在恒生科技的占比为20%左右。
没有车轱辘话,我认为恒科明确的底部,应该在5000点左右。具体计算过程就不详述了。
有可能根本跌不到,也有可能跌过了。一切都有可能。
虽然过去通常比较准,但我并没有预测市场的能力。要有这能力,我直接预测本周双色球了,赔率250万倍,比股市高太多了。我教你的不是预测市场,而是怎么应对市场——
恒科5000点左右,会有比较明确的安全边际。届时,我们的基金组合会提高恒科的仓位。有时候,投资就是这么简单。
报下格指2.10,投资机会为A-(投资机会从好到坏为S、A、B、C、D)。本文是有深度思考的,但流量永远比不过整活、抖机灵、大雷的财经博主。如有可能,还望大家点赞、在看和转发支持一下,不要让劣币驱逐良币。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