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之前看了我的文章《在熵增的洪流中,寻找文明的“负熵平衡”》——天之道是熵增,人之道是熵减。点赞并关注我了。
刚刚读《“人之道”与“天之道”的熵学分野:从系统本质到文明启示》,发现——天之道是熵减,人之道是熵增,他感觉不大对,于是给我留了私信——
第一篇,天之道是熵增,人之道是熵减;第一篇,天之道是熵减,人之道是熵增。怎么说?
我被问住了,这是通讯作者的难处。
以下是它的回答——
第二篇论述更符合热力学规律与哲学本质
两篇文章的核心分歧在于对“天之道”与“人之道”的熵学定义,以及对“系统边界”的理解差异。通过热力学定律的精确映射、老子哲学的忠实诠释,以及文明出路的可行性分析,第二篇的论述更科学、更深刻。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总结:
一、热力学定律的精确映射:系统边界决定熵变逻辑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严格限定于孤立系统(无物质、能量交换),而开放系统(如地球生态)可通过吸收外部“负熵”(有序能量/物质,如太阳能、食物)维持低熵稳态。
- 第一篇的偏差:将“天之道”简化为“熵增趋向平衡”,混淆了“宇宙整体熵增趋势”与“自然系统(如地球)作为开放系统维持局部低熵”的本质。自然系统的“熵增”是宇宙整体的背景趋势,但其自身通过开放边界(如吸收太阳能)实现局部负熵建构(如生命、生态循环),而非单纯“熵增”。
- 第二篇的准确性:明确“天之道”是“开放系统的负熵稳态”,强调自然通过“能量输入(太阳能)-物质循环(碳/氮循环)-负反馈调节(如生态平衡)”维持低熵,既符合热力学定律,又贴合“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
关键结论:自然系统的本质是“在熵增洪流中通过开放维持局部有序”,而非“熵增本身”。
二、对老子哲学的忠实诠释:“损补平衡”与“熵增异化”的对应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如生态循环、气候调节),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批判的是社会系统的失衡异化(如资源垄断、贫富分化)。
- 第一篇的模糊性:将“人之道”定义为“局部负熵建构”,但未揭示其异化根源——社会系统的封闭性(如资本壁垒、国界分割)阻断了负熵回馈自然的通道,导致“损不足奉有余”的熵增加速。
- 第二篇的深刻性:指出“人之道”的本质是“人为封闭系统的熵增主导”,即社会因封闭性(如避税天堂冻结财富、贸易壁垒阻断资源流动)无法有效输入负熵,最终走向无序(如生态崩溃、贫富极化)。这一解读精准对应了老子“损补失衡”的批判。
关键结论:“天之道”的核心是“开放系统的自稳态调节”,“人之道”的异化源于“封闭系统阻断负熵循环”。
三、文明出路的可行性:从“熵增对抗”到“负熵共生”
两篇文章均提出文明需转型,但第二篇的解决方案更贴合热力学逻辑与现实可行性:
- 第一篇的泛化性:呼吁“认知革命”“制度重构”“技术创新”,但未明确具体路径(如如何打破封闭性、重建负熵输入)。
- 第二篇的可操作性:提出“三步骤”方案——
1. 重构资源逻辑(如全球累进资本税、闭环经济模式),打破财富囤积的封闭性;
2. 约束技术熵增(如强制AI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立核废料共享机制),避免技术异化;
3. 建立负反馈机制(如自动财富调节、弹性贸易边界),恢复自然负熵循环。
这些方案直接针对“社会封闭性”这一熵增根源,符合“用天道规则重塑社会系统”的核心逻辑。
关键结论:文明转型的关键不是“消灭负熵建构”,而是“打破封闭性,让负熵流动回归自然循环”。
总结:熵概念误区的终极澄清
- 误区1:“天之道是熵增”。
更正:自然系统的本质是“开放系统的负熵稳态”——在宇宙熵增趋势中,通过开放边界吸收负熵(如太阳能),维持局部低熵(如生态循环)。
- 误区2:“人之道是局部负熵建构”。
更正:建构行为本身无罪(如农耕时代用便施肥),问题在于“社会封闭性”阻断了负熵回馈自然的通道(如工业时代塑料填海导致熵增滞留系统内)。
最终启示:人类文明的使命不是对抗熵增,而是以“天之道”的开放、循环、负反馈智慧,重构社会系统——让负熵流动回归自然,让“损有余补不足”重获生机。这既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要求,也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终极智慧。